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蔡校长的亲身经历到他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并深入讲解了他在教学上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归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留下了动手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懂了、学会了、同时也练习了、巩固了。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提高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无论是蔡校长的经历还是教学法,都让我感受颇深,效果好的课就是好课,效果好的标志之一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里的效果,既包括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阶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课的终结性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读完《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我深深地觉得,“教学革命”是蔡林森多年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之谈,凸显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
一、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教材
蔡林森认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成功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和淘汰教育。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二、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越俎代庖
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林森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基础和不同学段的学生,继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三、好的课堂应有学生全过程参与
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评课也只注重评“教”。蔡林森认为,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效果好的课就是好课,效果好的标志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积极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里的效果,既包括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阶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课的终结性效果。
四、以责任制为核心建设管理制度
蔡林森教育思想就是大家熟知的两句话,一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是“教书育人责任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8个字极为简单、朴素,但要变成行动,却异常困难。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严格管理制度,以蔡林森为核心的团队整体的奉献精神,这四者的整体熔铸,造就了洋思的奇迹。抽取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运用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中,都可能收取暂时的效果。然而,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与发展,则必须将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的确,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试错、自我纠正等)完全交还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拼搏、去吃苦。总之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