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如游戏般愉快的学习

发表时间:2011-09-21 阅读次数:309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亲眼目睹了学生学习的烦恼。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上学,对他们来说是苦不堪言,课堂上是如坐针毡,回家写作业能偷懒就偷懒。尤其是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更是愁眉苦脸。很多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对学生而言,出现厌学的情绪其实是最可怕的。一旦学生对哪门学科出现了厌学的情绪,那这门学科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相信我们大家都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进而学好语文?这是我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的诗篇》,使我深受启发。
      一、“情景教学”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堂,重知识传授,重分析,忽略了儿童心理的发展,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学是这样界定的: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在《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中,李老师把情境教学与语言学习,与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与审美教育进行了具体的的阐述。并提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心理场整合原理”。也就是通过所创设情境本身的丰富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沉浸,以激起儿童的情绪,使儿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以教师的心弦拨动儿童的心弦,促使他们用心眼去学习。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整个情境成为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儿童置身于这样特定的心理场中,对具体情境的感受、领会,一般又要比所接受的语言更加丰富深入,常常会处于“未尽之意”中。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必然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的令人愉快的效果。至此,我才知道,以前我对情境教学的认识是多么片面,多么肤浅。李老师情境教学的立足点是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至于情境的创设,李老师概括出了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在这里有一个案例:
案例:我们再看李老师是怎样在〈〈春晓〉〉的教学中利用表演体会情境的。〈〈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担当诗人,她这样轻轻地描述:“现在你们就是诗人!你们听这老师的话可以自由地做做动作。”孩子们一听“当诗人”,快活的劲儿一下子提上来。“夜深了,诗人你还在灯下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孩子很自然地伏在桌子上,表示睡了;片刻,李老师继续描述:“半夜里,外面刮起了大风,诗人你被风雨惊醒了。”孩子们坐起来,又表示睡醒了;“你听着听着,一会儿你又睡了。”孩子又伏下;“清晨,耳边传来一阵阵鸟鸣声,诗人你醒了”。孩子们有的伸伸懒腰,有的站起来。此时李老师问:“这春天的早晨,你被小鸟的鸣叫声吵醒以后,你起床了,走到窗前,想到哪两句诗呀?”孩子们快活地争着说,还模仿着古代诗人吟诗的腔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家乐不可支;李老师又提出:“诗人你忽然想起昨天半夜里风吹雨打的情景,于是又写了两句诗,是哪两句呀?”孩子们稍作思考便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让他们经历了诗人写作前所经历的情景,诗句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图画,表演、多媒体课件等艺术手段与文学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是,图画我们一定要简洁,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在简笔画不能表现的时候,我们何以用剪贴画,省时,有效。在选音乐的时候,其整个音乐的基调和意境要和文本一致,这样才能起到渲染的效果。表演更不能游离文本,否则就只能是花架子。出示课件也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占用太多的读书时间。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土壤。
课堂上严肃、紧张的气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更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上应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要笑脸相迎,“微笑是阳光”,教师的微笑,犹如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学生的心灵。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亲其师,信其道”这也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呀!
三、“报酬效应 ”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催化剂。
在学校里,有时连着上两节语文课,或者要求当场完成一篇作文,学生会觉着很累,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渐渐的,我发现了好的做法:我鼓励学生这两节课如果把任务完成好,就可以奖励半小时的室外活动。于是乎,只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态度比平时认真了许多。不用说,这两节课的学习是优质高效的。学生从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纷纷期待着下一次两节语文课连堂的到来。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学上的“报酬效应”。
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学习是需要劳逸结合的。学校有时学习的节奏比较快,课业也比较多,学生就会感到很累。每当这个时候我会给学生设立“无作业日”,即奖励一些某一部分知识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当天的作业可以免写。这时就可以看到学生不仅欢喜至极,还感到无上光荣。
四、巧设作业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保障。
经调查发现,课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烦恼。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除了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还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要想使学生喜欢做作业,教师就要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
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预习古诗的作业。那一次的预习作业,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布置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而是独出心裁,没有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只让学生回家按照平时学古诗的方法 ,好好预习。 第二天的作业可以不用上交,但有一个要求必须做到,上课时,每名学生至少要发言一次。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看到学生自己主动做的预习比平常都要充分,书上、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不用说这节课学生发言特别踊跃,学习效果也特别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兴趣盎然。学生乐在其中,又何有辛苦可言?只要喜欢,又怎会觉得辛苦?这不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