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实施较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方法。它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辅导技术。这一技术最初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于30年代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创设的。在学校班级辅导的操作过程中,角色扮演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小品表演、情景扮演、情景剧、哑剧表演、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学生扮演了其中的角色,如果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只是对角色和情景进行分析、讨论或回答,而没有对角色进行扮演的体验,则不能称之为角色扮演。
一、班级辅导活动中的角色扮演
在班级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又可称为“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以表演的方法,展现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进而起到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把角色扮演理解为个体将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按他人的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这种情形多见于幼儿园、小学儿童的游戏中,它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初、高中学生和成年人也存在着这种情况,但他们多数不实际表现在行动上,而是在想象中把自己放在他人位置上,体会自己将会有什么行为、情感出现。
最初的角色扮演是莫雷诺首创了“心理剧”,主要是以个人为中心探讨其内心世界,偏重研究个体的人格,后来又发展为“社会剧”,主要以团体为对象,目的在于了解及解决个体在团体内的生活问题,偏重于团体成员相互间的人际关系。在班级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以哑剧、独白、镜像、魔术店等方法为主的心理剧,可以是以情景对比、情景创造、情景短剧、小品、角色拍卖会等为主的社会剧,也可以是心理剧和社会剧相结合的戏剧表演活动,这些角色扮演活动的目的都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体验、思考与讨论,达到团体心理辅导所要实施的具体目标。
在班级心理辅导中,角色扮演有下列优点:
1.角色扮演较为新鲜,学生乐于参与。角色扮演可以满足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参与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色扮演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鼓励学生间合作活动。
2.角色扮演比较轻松自由。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对角色的假设和创造,可以达到生活中所不曾有的体验。在角色扮演中积累对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了解,学得社会交往的技术,以便在类似的场合中运用;还可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更加成熟。沙尔兹和彼得认为角色扮演是“现实的实施”,在角色扮演中,真正的问题,可以自由轻松地戏剧化和实验性地展示出来,而不必担心惩罚和威胁等压力。
3.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提供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角色扮演在情景上是多样的,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真实的情景,也可以表现未曾体验的、虚拟的事情;可以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未来的事情;学生可以观察在某一种情况下,别人具有怎样的看法和行为,也可以观察在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情绪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样可以提供透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同一感情的交流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增加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互动,更好地分享团体的经验和感受。
二、角色扮演在班级辅导中的作用
1.澄清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当学生的问题难以用语言表述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的喜怒、好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观点、情绪,使他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使他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在表演中澄清问题,看到问题的症结,发掘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最终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难以判断某一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有助于学生获得有关行为结果的反馈。这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行为以及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要比说明、描述的方式更形象、生动,有时更具效力。
2.疏解情绪: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体验角色愉悦的情绪,也可以将扮演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这一不算真实却很安全的情境表露出来,将平时积郁在心中的消极情绪,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以获得情绪的抒解。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促进角色的相互理解,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紧张、焦虑、冲突或是对立的情绪。
3.塑造行为:角色扮演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来塑造学生的行为。角色扮演也常用来作为行为的练习。通常先进行所期待的行为的示范,再由成员进行情境练习;或是让成员观察数种不同的角色扮演,从中选出最满意的行为当做练习的标准,以此塑造学生的行为。
4.成长心智:角色扮演可以超越现实,充分运用想像力以超脱现实的束缚,引导成员深入探索自我的内在层面和外在的现实社会,了解自己和别人,最终接受自己、改变自己或是完善自己。帮助学生情绪宣泄、情绪学习、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生活体验、行为改变。为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养成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理解、尊重别人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方法,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机会,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正向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
三、角色扮演的操作技术
1.实施角色扮演的五大要素
教师:这是角色扮演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其任务是确定角色、设计小品或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表演活动,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剧本:剧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由教师预先设计或准备好的戏剧剧本、小品或情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表演;另一种是由教师提示情景,学生自行设计动作、对话等表现方式。
扮演者:由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或全班所有同学根据教师的启发和剧情的要求,自然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表现。
观看表演的学生:他们虽然不直接参加表演,但也是角色扮演活动的参与者。需要体验扮演者的感受,自然地融入剧情中,与扮演者同喜同忧,起到支持、鼓励、烘托等作用,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进行认知、思考和体验。
舞台:这是角色扮演的场所。教师可以选择讲台或同学们围坐留出中心空地,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进行角色扮演有学生来说,如果自己是演员的意识得到加强,可以增加对角色的认同和体验,表演的效果会更好。
2.角色扮演的基本过程
角色扮演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选择扮演的主题,设计小品或情景剧本的内容,确定角色的扮演者,指导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于角色之中,指导学生观众观察扮演者的言语和行为,并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布置扮演的舞台。
第二阶段:实施角色扮演阶段。由学生实施角色扮演。教师在角色扮演进行过程中必须具有洞察力,因势利导,给予帮助和指导。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目的,要注意调动参与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技术,使全体成员能投入地参加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来。
第三阶段:终结阶段。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会设计一些问题让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能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分析角色扮演的情况,让学生进行意见和感受的讨论与交流,或者在结束角色扮演时让学生按活动要求重演,强化行为的塑造,进一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与功能。
3.角色扮演的方法
角色扮演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根据活动的目的以及需要学生讨论和体验的情景而选择。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运用角色扮演的技术和过程,以使学生和扮演者得到最大的益处。笔者认为,班级心理辅导中的角色扮演经过多年的演变,现在在班级中使用的角色扮演大致可以有下列几种方法:
哑剧表演:指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景,要求学生不用言语而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例如,让学生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遇到愤怒的动作表现,喜欢别人或者讨厌别人等肢体语言。通过哑剧表演,帮助学生体验非语言的心理状态与反应,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
独白法:指以独白的形式谈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常常是让扮演者在情绪冲突强烈、各种体验纷繁复杂时,通过角色扮演,大声说出内心的体验,将表演者隐藏于内心的思想,借着独白的机会,宣泄出来。
“空椅子”法:这种方法只需一个人表演,在辅导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时经常使用。例如,某个学生在异性同学面前很害羞,难以正常交往,教师可以用空椅子表演的方法帮助他。具体做法是将两张椅子面对放,让该学生先坐在一张椅子上,假设另一张椅子坐的是异性同学,该学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的或可能有的对话,然后坐到对面去,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往往可以使学生了解对方,改善在交往方面的一些困难。
镜像法:指看别人演自己的方法。例如,爱说粗话、不讲礼貌、缺乏教养的A看到B表演自己的所作所为。通过看别人演自己,从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生活中的言行,激发改变的主动性,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
比较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好的与不好的两种态度、方法或行为安排在一个活动单元里,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强化学生对好的态度、方法与行为的认知和体验。例如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习惯的情景表演,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对照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进行认知、体验和反思。
创意情景:在角色扮演中,很多时候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情景,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来,这样学生的体验与认知可能更深刻。如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挫折,加深对面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认知和体验。
角色辩论会:指用类似辩论会的方法,每个辩手都带着角色面具或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对某个主题进行辩论,以加强学生对角色的认同和体验,增加角色扮演的效果。如对各种职业角色重要性的辩论,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魔术店”:这是一种类似于商店内买卖的方法。如让辅导老师扮演店主,店里卖各种东西,如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由学生扮演买主,说出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及其原因,然后,辅导教师问他愿意用什么来交换。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价值大拍卖”,就是用类似魔术店的拍卖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爱情、友谊、健康、美貌、爱心、金钱、欢乐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在拍卖会上,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拍卖时的选择,学生自身从取舍的行为中,可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澄清。
情景剧或短剧:这是角色扮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事先准备好情景剧或短剧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活动,以增加心理辅导活动的气氛,或者让学生有共同探讨的话题和案例,增加学生的投入和参与程度,以达到班级心理辅导的目的与功能。
戏剧表演:指教师借用一些比较常见或成熟的剧本,这些剧本带有比较多的表演色彩,通过学生从事戏剧表演的活动,从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内涵,达到情绪宣泄、成长心智的目的。如儿童剧“小熊请客”就是通过戏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友谊和孤独情感,使学生在生活中乐于寻找朋友。
四、实施角色扮演活动的一些建议
班级辅导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必须要注意下列事项:1.在班级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据辅导活动的目的,综合运用多种角色扮演的方法,以增进角色扮演的效果。2.应鼓励角色扮演者自然真诚地、有创造性地进行角色扮演,而不要以固定的剧本或模式进行表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角色,鼓励他们去探索。3.让全班所有想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都有机会出演,即便是重复的表演也有助于辅导活动目的的达成。同时,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表演。4.指导学生评估角色扮演者的行为,而非扮演者个人,以免造成对扮演学生的人身伤害。5.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观看角色扮演时都要认真,这样才能达到充分的体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6.角色扮演以后要进行问题分析、讨论与总结,充分达到辅导活动的认知或思辨的目的。(沈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