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走近学生,我发现……

发表时间:2011-09-27 阅读次数:220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上音乐、美术等课的时候,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而且在课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异于平时的创新思维表现,在快乐与思考中知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数学,在孩子眼中真的只是干燥得榨不出汁水的简单数字集合吗?数学美丽的另一面往往为孩子不知,看上去刻板无比的数学,在音乐、美术等孩子们喜欢的学科中,都有它隐隐的笑脸:音乐中令孩子们如痴如醉的乐曲,是数字按不同的音高排列,形成这悠扬的乐谱;美术的雕塑和绘画中,那让孩子们赞叹不已的几何构成图画,美丽的维纳斯雕塑、雄伟的建筑……哪一个少得了数学黄金分割的定律?而在数学课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确难以调动起来,被动学习占主要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致相比美术、音乐课为何就有如此极大的落差?问题在于孩子们没有感受到数学给他们的美!只有让孩子们在数学中真正进去,才会感受到数学是芬芳美丽得无法形容的花朵。那么,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应是带领学生“走近”美丽数学殿堂的引路人。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严谨、刻板的数学逻辑推理下,孩子们常常忽视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趣味与美丽。在实际应用中挖掘数学美,展示数学所具有的无穷魅力,使孩子们领略数学之美。是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热情的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零。在生活中,许多人由于粗心,经常造成“滴水”或“流水”不断。

根据测定,“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集到3.6千克,一个月可以集到2.592吨水,这些水足够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17千克,每月可集水12.24吨;“哗哗”响的“大流水”每小时就可集水670千克,每月可集482.4吨。

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名数的改写》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你知道自己每次洗手用多少水吗?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

第一步:测出洗一次手用多长时间?(大约20秒)

第二步:用容器接出这段时间的水流量。(大约6千克)

第三步:把水开小,同法再测一遍。

实验之后,学生发现把水开小之后,每次洗手只用2千克水就够了,足足节约了4千克水。这个结果,让所有的学生大吃一惊,如此一来,1天、1月、1年……可以省下多少水呀!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处处皆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体验”的内容和感受,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觉来到课堂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究,毫无疑问,这样的数学教学将是有趣实用而充满生机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