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把窦桂梅老师的最新力作《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发下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抽出一切时间开始拜读,深深地被书中一行行文字、一个个观点所吸引。窦老师在书中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让读书成为习惯,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多找找。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一名爱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什么走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其实,你必须问自己,是否已经把教材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读明白?如果“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的读书。因为你拥有的所谓的各种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一个换了器官的人怎么也不如“原装”的好用。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教学行为就不会被那个理念自然指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才能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情感就像皮肤,随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地不敏感。而学生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细腻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老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读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身体强健。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的,这个现象具有着普遍性,适应于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个行业。经常阅读科普杂志,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读点天文学书刊,你才能知道孩子们观察到的星空是怎样的;如果你的学生喜欢篮球,常看NBA球赛那么你就应该读一些关于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近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来读一读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也都能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