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离不开的人是学生,教师离不开的那片地是课堂,教师的教学就是在与学生的不断磨合、不断评价中适应着学生的需要、提高着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磨课的目的离不开以下几方面:
一、把课“磨”得能离学生“近”一点
学生就像“逗号”(,),置于生活,来来往往不停留。学生是一个“平凡人”。我们的课应降低“门槛”,在平常生活中切入、展开、提升,不要一开始就高深,让学生顿生惧感,而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景中攀援高峰。一堂课,就是一次“上山”历程的回望,感受知识根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刻骨;一堂课,又是一次“下山”前程的展望,感受知识归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铭心。注重教学的生活味,不追求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给人华丽的虚幻美、形式美;而追求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的“花容月貌”,给人朴实的自然美、实质美。
二、把课“磨”得能与学生“亲”一点
学生就像“感叹号”(!),浸于情感,快快乐乐不烦恼。学生是一个“有情人”。我们的课应充满“感情”,在知情合一中关联、张扬、升华,不要一开始就枯燥,让学生产生倦意,而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意绵绵中、在知识的情景交融中情投意合。一堂课,就是一首“情歌”,师生同唱一首歌;一堂课,又是一首“情诗”,师生同吟一首诗。注重教学的人情味,例如我经常与课中表现有进步的学生同乐,课后一起玩耍。我“供不应求”,他们把能与我们同玩视为荣耀而努力。
三、把课“磨”得能让学生“强”一点
学生就像“问号”(?),善于思考、明明白白不糊涂。学生是一个“思想者”。我们的课应体现“高度”,在思维锤炼中发生、加深、延伸,不要一开始就平淡,让学生缺乏挑战,而应让学生在知识的磨难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耳聪目明。一堂课,就是一块“试金石”,试出思维的广度;一堂课,又是一块“磨刀石”,磨出思维的深度。注重教学 的参验味,力求讲得少一点,让学生参与多一点,在参与中质疑问难;力求扶得少一点,让学生体验多一点,在体验中释疑解难。
四、把课“磨”得能使学生“灵”一点
学生就像“省略号”(……),善于想像,洋洋洒洒不满足。学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的课应追求“创新”,在探索研究中联想、猜想、创想,不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让学生缺少创造,而让学生在知识的空白处、在思路的发散处浮想联翩。一堂课,就是一座“畅想屋”,天高任鸟飞;一堂课,又是 一座“点子库”,海阔凭鱼跃。注重教学的创新味,知识的“再创造”、解题的“再创造”,让学生在创造中笑口常开。
“磨”课,有付出就有收获:“熟悉着学生的熟悉,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挑战着学生的挑战,梦想着学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