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例打磨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执教,评课,所有的也不过是一瞬间,而留下的记忆却是永远的,老师们在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和新的体验。
一、打磨执教课题确定后,夏晓云老师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进行了独立备课。在第一次备课研讨中,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大家一致认为: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数的运算阶段目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的课时目标”这“三级目标体系”制订“教学目标”;二是依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算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完整且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教学设计”按照青岛版教材情境串教学法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的,教学思路清晰且关注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在针对夏晓云老师的备课进行修改后,我们召开了“观课准备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观察点:1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重点观察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反应,看其对问题是否理解;2学生在课堂上能否主动参与;3学生能否主动表达;4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5学生解决问题正确与否。并设计了观课量表: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教师提问的类型及效果
时间:
地点:
执教课题:
观测内容:
执教人:
观测点:
观测目的:
观测人:
表一:
序号 |
问题表述 |
学生姓名 |
提问有效性 |
1 |
2 |
3 |
4 |
5 |
三、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学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独立的解决问题,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问题的提出也能够很好的达到有层次性,能够层层深入的积极主动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交流算法时,教师有目的地选取以下两种笔算方法时连续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另外,围绕“每一步是怎么出来的?”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1)3写在哪里?为什么6写在十位上?(2)41是怎么求出来的?
四、评课中,老师们从不同角度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分析,邢美锋老师认为“在老师讲完算理之后,如果让学生自由表达还有什么问题和疑问吗?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顾及到后进生会更好。”李妮妮老师认为“教室还要注意加强课堂练习,练习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还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难点反复练习。”王轩宏老师认为“本节课将算理教学贯穿始终,从创设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问题解决情境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算理,如果这个地方给学生多一些独立理解算理的时间和空间,或者给学生一个与同桌或小组彼此交流对算理理解的机会,让学生感悟算理。然后教师再进行系统讲解,总结梳理算理。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思路的走向,使教师们又一次深刻体验到,作为数学老师要有激趣的数学语言;要有设计出学生质疑的数学问题;要有创造性地使用驾驭数学教材的能力;要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知的数学头脑;要树立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方法的数学理念。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一定会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