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转:《易经杂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1-10-18 阅读次数:289

转:《易经杂说》读后感

《易经杂说》内容概要: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

《易经杂说》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续写评论是没有奖章的,为何自己还要续写? 因为没有写好,(看来事情多时确实不能赶工),自己觉得非常可惜的是题材的浪费.写意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表达清楚,我就没有必要在继续写下去了。 《易经杂说》中提到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己刚刚读到时确实有些诧异,自己平常生活的每一天难道还分"刚"与"柔"吗?此话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它的意境指得究竟是什么呢?对于我们理解《易经》的洁净精微、或者说对于自身的助益又在何处呢? 弟子的理解与怀师书中的讲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恰恰是书中谆谆教诲的“反省”“修养”于自身的思路与精髓,使我自己去体会,虽不完全一致,确使自己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怀师的庞博。而且每个人的情况,包括活子时、一阳来复并非完全一致,比如有些人就是夜猫子。《易经》中的经义当时大的原则,自己若不能对照于自身,书就还没有看到家,看到谁家?——看到自己家(的情况)。 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天还分“刚”“柔”吗?分。甚至弟子的心得:每天当中也有“刚”与“柔”的区分,恰如怀师在这两年的佛学著作中提到的:某位学生跟他报告的——其实人每一天的思维意识也是在“六道”当中“轮回”一样。其实无论“阴阳”“刚柔”乃至所谓“六道”都是先贤设好的一些代号,综合表达事物或者精神上的两个方面而矣。 而先以自己身体、情绪乃至精神角度来理解怀师《易经》系列,确是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事情……

易经杂说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南怀瑾先生自称所述与常人有异,或言与正统阐述所不同,实则未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观一部《菜根谭》,被儒解、道解、释解的版本颇多,究其根本不过一笔记而已,如严氏家训差不多,内容更杂一点,范围更广一点——更何况上古三大奇书之易经呢?南怀先生对儒学专研是比较深入的,再来释易则并非相悖,正如子曰:假我五十年学易,则彬彬矣。圣人对易之推崇却叹生命将尽,不能尽心。而此书与其它又有不同,并非以卜者来讲,更多是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在通常人的眼中,易经应该是很玄学的,问卜的根源。若如此,则五行阴阳之说必须掌握,才能解。再加之术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纷繁演绎,奥妙无穷。有时天真的想,这东东如此神奇,是否是天外来物?周钦文有本《周易预测全书通解》,也算是我的易经启蒙书,天干、地支、纳甲,最喜欢的是五行之说,并非简单生克,更有相乘相侮,如金克木,若是春天,木旺,则土死,从而金囚,那么金便无法克木,木则反侮之。那本书则更多停留在“预测”二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优良基因,否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以易经为蓝本的预测学说可谓光彩照人,与国外之星相学更严密、更系统。既为杂说,则并不是循序渐进地系统讲解,有统筹部分,有细节部分,但并不是从头至尾的注释,所以还不适合初接易经的人,若读本书,需要对易经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南怀先生的博学自非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将其说运用自如的,信手一笔,可能多少墨点都将我们蒙倒了,还是要另寻其它工具书。书中提到了邵康节,这是一位术数学的大人物,代表成就为梅花易,他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国内名气最大的邵伟华,自称是其子孙。整书的探究是很精到的,如果全面系统就好了。前日在公交车上看有人在看,其实此书非其它书,要静中细观,方有所悟,动荡之时,噪杂之中焉有所得?我更倾向于此人装腔作势,招摇而已。姑且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其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每个六爻乘以六十四,得三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