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最基础、最实用的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包办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级的姑娘还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长,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
刘珊珊是一位独生女,从小家里人不让她做家务,衣物都是妈妈代洗,连开洗衣机都不会,现在上高中了,还是家人大包大揽,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到学校寄宿就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行李,不会自理生活。在同学的眼里,她就是一个“生活白痴”。这一切从小与父母的包办型教育模式有关。
2、溺爱型: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而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于是,有的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去邻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 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正在成长。
杨小刚就是爷爷奶奶心中的一个“珍稀动物”,他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是记者,常年出差采访,爸爸是外贸公司经理,教育孩子的任务几乎全部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就认为只有一个独孙子,当然就是一个宝贝。所以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完全放手交给老人去管理孩子,如果是在没时间的话,也需要多挤点时间去督促孩子,否则就是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3、放任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家教方式。家长认为孩子是“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整天忙于工作、事业;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爱好、学业等过问不多,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于是,出现了孩子抽烟、打架、逃学……直到孩子被公安机关拘留,家长才大吃一惊。
这类家长在如今不是很多,虽然家长各自很忙,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很多家长花重金培养孩子,但一般都是妈妈在负责,父亲对孩子不问不管也有不少,也就是当今属于放任型的父亲比较多。
孙小友的父亲长年在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挣钱,甚至认为只要挣钱给孩子用就可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孩子的妈妈,可妈妈是一位极其温柔的女性,孩子就是不怕妈妈,在他的心里,妈妈没有一点权威感。小友的爸爸实际就是一位“放任型”老爸。
4、粗暴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犯了过错,或对家长稍有不从,就发火、训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不敢敞开心扉,心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极度造成孩子出现心理疾病。
粗暴不是好事,粗暴容易造成伤害,引起家庭关系紧张。小飞的妈妈就是这样,遇到心情不好,或者孩子特别调皮,就给孩子来一顿。任意的批评孩子、随意的打骂孩子,就是粗暴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