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走近学生,我发现...

发表时间:2011-11-03 阅读次数:273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叶的事业,教师的一生,与花相伴。与花相伴的一生,富有诗意而美好。

我们的事业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们只是托起巨人的基石。我们不需要崇高而华丽的赞美,我们只需在平凡的生活中问心无愧的过好每一天,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在痛并快乐着的生活中学会人生,这就够了。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对教育任务的完成关系极大。在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在当前,我们应该有一种要包含着成熟者与未成熟者、老一辈与新一辈、先知者与未知者的要求和期望,包含着园丁对花朵精心引导和培育,也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办好当前教学、提高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做老师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这种现象在学校里非常普遍。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也在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如果方法恰当,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既然师生关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好这种关系呢?在这里,我就来向大家介绍我与一个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一、 初 识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报……告……”声音细长而且无力。

哄堂大笑……

这是我上学期第一节课的“精彩”开头。

门外站着一个矮矮胖胖的小男生,耷拉着小脑袋,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由于这是我给这批新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所以我只能点了点头,示意他进教室。授课过程中,我暗暗注意了他几回,发现他经常在座位上自顾自地做着一些小动作,学习内容爱听不听。

他是谁呢?课后一调查,与我接班前所了解的情况完全吻合:他是本学期转入的学生、赫赫有名的“调皮大王”——小明。哦,原来是他!

可以说,小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差极了:上课迟到毫不在乎,第一节课就如此马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他治理好。

事实证明,我的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成见的出发点是完全错误的。正是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我与小明的对立,而后又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弥补。

二、 摩 擦

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我开始了与他的交往。

第二天,一走进教室,我首先向他的座位扫了一眼,还好,他已经坐在位子上了。不过再看一眼,心里又有点来火了:别的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着,惟独他一人趴在那里。

我强忍怒火,给学生上课。可想而知,这节课的质量……

机会终于来了。

“小明同学,请你说一说,积累材料的方法,除了我们书上介绍的几种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我尽量使用和蔼的语气对他说。“……”他站起来,两眼茫然地望着我,嘴巴一动也不动。几次启发,仍然无动于衷。很难想象,当时我的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只听到自己说:“你给我坐下!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

下课后,他低着头跟在我后面来到办公室。几句话过后,我的声调就随即提高了几个八度:“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回答。你上课跑哪儿去了?”

无声的对抗。

我愣住了:想不到这小家伙还蛮有个性!

事后,我又找了几个熟悉他的学生了解,得知他在原来学校的四年中,由于经常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带来麻烦,别人都比较讨厌他。而且他的家长也蛮不讲理,有事没事经常到学校里无理取闹,也影响到了他。所以,上课时几乎没他的事,课后也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玩。时间一长,他变得孤僻、倔强,从不与其他人交流,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与他交流。

原来是这样!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有些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不顾实际情况,武断地用自己的一己之见去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结果问题解决不了,事情也许会变得一团糟。这次冲突给我的教训,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

三、 转 变

刚好这几天正在阅读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在读其中的《不妨换个做法和说法》时,我不禁为自己的言行感到汗颜:我不就是老师笔下的反面教材吗?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有事没事扎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谈心。当然,小明自然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我发现他渐渐地对我也不那么敌视了。有时,我用余光观察到,他听了我们讲的内容,还会在自己的座位上偷偷地微笑。

机会总是会光顾那些勇于创造它的人!又是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一首古诗。在学完了字词之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是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在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似乎也有加入的意思,但始终显得非常犹豫。交流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问:“哪位同学能第一个说给大家听?”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我故意迟疑了一会儿,因为我看到他的小手正在那里欲举又放。可想而知,他此刻正作着何等艰巨的思想斗争呀!“小明,请你说给大家听,好吗?”在其他学生的一片遗憾声中,我选择了他。“我?”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的!就请你!”我加重了语气。在其他学生的静息中,在我充满期待的眼神中,他紧张地捧起课本,整个脸都要埋到课本中,随后发出了一阵宛如蚊哼的声音。这声音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简直就像没有声音一样;但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籁之音。我不敢说这样就能消除他心中的阴影,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消除我与他之间隔阂的信号。我暗自窃喜。“很好!”虽然我也没有听到什么,“你说得很好!只是你说话的声音低了一点,光是老师听到还不行,其他同学还在等待着你的答案呢!”在我的鼓励下,他用稍高一点的声音重复了一遍。这次,学生们全都屏住呼吸,总算听清楚了他的答案——从学生自己购买的《一点通》上抄下的全诗翻译。我情不自禁地带头为他鼓掌。随即,教室里响起了更为热烈的掌声。

再看我们的主人公,满脸羞涩,已深深地陶醉在属于他的掌声中了。

此时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正是由于我的主动转变,才为学生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很难想教师的转变,心境最为重要。老师没有良好的心境是很难做到的。老师的良好心境从哪里来?它来自老师的善解人意,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体谅,来自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