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独特性、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纵观现在的课堂,多数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频率、内容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学习兴趣也就难以提高。为此,按照新课改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教学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方法完成,日常教学中基本就是老师布置一个任务或者演示一种方法,然后由学生来模仿操作,最后教师总结。整堂课下来,教师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成了被动参与,也失去了很多总结发言的机会。同时由于上课地点在微机教室,机房多采用分组围坐的形式,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存在“死角”,导致很多学生自由散漫不听讲不做练习,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而当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时,学生们往往发出赞叹声,很希望自己也能完成那样的作品。由此看来,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只是看老师能否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动力了。为此我根据微机室布局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在组内采取互助学习的形式,由组内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小组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任务中。至于学生基础差别和掌握水平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发挥组内小老师的作用,关注到每个学生,从而形成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之大。为此,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对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听讲、练习、发言的各个环节中都表现突出,知识的掌握也特别牢靠。而不想学习的学生,则会通过玩游戏、小声说话等多种方式来游离于课堂之外。一次,当所有学生都沉浸在攻克Logo语言编程难关的时候,有两个学生偷偷打开了游戏。我的课堂中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他平时热心公益活动,义卖报纸一小时就卖出去四十多份,让人刮目相看。可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他总是费尽心机的偷着玩游戏,在一次课下的谈心中我了解到,原来他是由于听课习惯不好,用总是忘记带课本,所以从开学初便落下了基本的知识点,后面的学习内容越来越难,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很紧密,现在他是想学都没法学了。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在反思自己对全体学生关注不够的同时,我也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腾出更多的精力关心学困生,帮他们打好基础,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同学相同的起跑线。
走近学生之后我发现,教师在课堂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小组评比、个人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收获习得知识的乐趣,从而养成爱学好学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