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不仅是构成学生的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他们道德实践的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就存在于他们的全部生活之中。我们的课程就是要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使之成为道德的选择者、理解者、实践者。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扮演灌输者、传道者的角色,而是应该把教育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在小事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触及心灵的体验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教师关注的不应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
通过平时上课,我发现学生对于教室卫生的保持做得不够好,教室有纸花,他们不知道应该随手拣起来。有时候让他们拣,他们就说是某某扔的,不是我仍的。如果我还是让他拣,他就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仿佛在说,为什么让我拣。于是,在一堂品德与生活课上,我给了每个学生一张纸,让他们随便玩,于是孩子们开始折飞机、小船、小青蛙、小白兔等,还有的学生拿出剪刀剪窗花,还有的玩起了撕纸的游戏,片刻之后,教室里一片狼藉:有的孩子边剪边把纸屑扔到了地上;有的孩子用手把纸屑扫到地上,再用脚偷偷地踢到别人的课桌底下;更有甚者,竟把纸揉成团当成了炮弹,射向别人…… 这时,我让学生们停下来,请他们看看教室,想想自己,想想别人。孩子们在这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都仿佛领悟了许多,一个个涨红了脸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后来都纷纷的拣起纸花,扔进了垃圾桶里。
正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我坚信:让儿童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中自由地汲取与生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心田里就会播下一颗又一颗的道德的种子:文明、善良、诚实、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