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二千五百年前的智慧——从《论语》谈孔子
发表时间:2011-11-03 阅读次数:322
《论语》自孔子身后二千多年一直被中国历代文人学者奉为至高的经典,是中国的“《圣经》”。但在20世纪的一些时间里却遭受了批判和贬低。古往今来有关于研究《论语》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四书集注》可谓是权威,现代学者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解析论语亦有着相当独特的视角,台湾狂人李敖也在电视节目里大谈对《论语》的个人理解。我在成长过程中对《论语》也有着特别的关注,从《论语》中所得到的启迪对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论语》中,我所得到的不是一些死板的教规,而是看到了一个千古良师的精神气质。孔子并非完人,但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所焕发出的感召力是迄今无人能及的,我相信,这对于我们青少年也是难得的教诲。
一、孔子看管仲——孔子看人的“一分为二”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良相之一,是成就齐国霸业的不二功臣。但孔子并不尊敬他,主要是因为管仲的人品存在缺陷,“不知礼”、“器小”、“焉得俭”(八侑篇22);但另一方面,孔子十分肯定了管仲的功绩,认为管仲不仅使国家强大,让百姓受惠,而且维护了中原的礼教不受外夷的破坏。“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篇17)。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评价是十分客观的,把功绩和品质分开评论,不因其功绩而盲目地颂扬其品格,也不因品质不好而肆意贬低其功绩。从孔子其他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他较为客观的立场与态度,“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23),意思是不因为讲了几句好话就重用他(还要看他的能力和行动),也不因为做错过事情就不采纳他的好建议。孔子对待、评价一个人的态度,即使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很具启示意义的。
二、孔子对待诗歌、礼仪和音乐的态度——孔子对于人生境界的解读
在孔子的时代,诗歌,主要指中国诗歌的开山之作——《诗经》;音乐,据传从三皇五帝就有了,孔子最钟爱的《昭》乐,曾为之 “三月不知肉味”,相传为舜时的乐曲;礼仪,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也就是东周的残余部分,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礼教的传统氛围和烦琐程度远远超过现代。
孔子认为诗歌、礼仪、音乐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8),认为读《诗经》激励志气,遵守礼仪规范来立足社会,用音乐陶冶情操从而完成人格修养。
孔子通过这三种形式和载体,完成了对人生境界“真、善、美”的独特诠释。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篇13)把诗歌和礼仪贯穿到对儿子(鲤)的教育过程中。认为读《诗经》可培养语言能力,“《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除此之外,孔子对诗歌作了极为经典和精练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为政篇2)。他提出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当然不仅仅是现实的白描,而是表达真实的情感(“思无邪”),所以好的诗歌,都是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才会感人。此外,孔子还表现出了高超的诗歌鉴赏能力,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侑篇20),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平和中正的鉴赏标准。这种艺术品位,也可以从他对音乐的评价中看到,“《昭》,尽美矣,亦尽善也”,“《武》,尽美也,未尽善也”(八侑篇25),可见孔子对于艺术鉴赏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的,带有理想主义的。除了鉴赏能力之外,至于孔子自身的音乐修养有多高,从他不愿和学生子路一起鼓瑟可以看出,他认为“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15),可见他的音乐修养是极好的。对于艺术,孔子是标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雍也篇20)的那类人。
同时,孔子还认为不讲仁义的人对待礼仪、音乐的态度也是很差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侑篇3)这一方面是针对一般人来说,认为艺术修养、礼仪习惯和人格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针对统治者来说,一个残暴的政权,其治理下的国家必然也是礼制混乱、艺术萧条的。也许孔子当时针对的只是鲁国的季氏,但这句话对于21世纪的现代社会也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三、孔子的深沉与放达——重现孔子的言行与修养
孔子平时讲话,可用两句话概括: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唯谨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篇1、2)。作为一个众望所归的教育家和学者,孔子是非常善于言谈的,但他十分注意场合,在家乡显的非常谦虚,很少说话;而在朝廷上他显得非常善于言谈。对于下级,他谈话从容不迫;对于上级,他讲话和颜悦色。
对于国君,他讲话时又显得恭顺不安,非常适度。这说明,孔子讲话遵循的主要原则,而不是孔子善于察言观色。相反,深沉是孔子的主要基调,他认为在朝廷上就要像个大臣,在课堂上就要像个老师,在后辈面前就要像个长者。孔子很瞧不起花言巧语,装模作样的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3),他认为小节现大义,善于伪装、巧言善变的人很少有能够做到仁义的。
孔子的深沉与豁达,体现于能够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篇4);能够想得开,“人不知而不愠”(学而篇1),别人不理解自己也没关系;体现于对功名的看淡,“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侑篇7)一定要竞争的话就来比比射箭吧!难怪太史公司马迁也感叹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的人格魅力,令无数学者“心向往之”。
四、孔子的愤怒与执着——写在中庸之外
孔子的个人修养极好,秉持着中庸之道,是不会轻易发火的,他曾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在一些大是大非上,孔子是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说话。他曾当面对鲁国的实际当政者季孙氏说“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侑篇1)责问季氏为何乱用天子的礼仪排场;他也曾严厉地教导学生“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季氏篇1)认为他们作为臣子,在伐颛顼这件事上不仅没有“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反而煽风点火,没有体现出一点读书人的正义感,实在叫人愤慨。
孔子留给世人最伟大的品格,则是中庸之外的执着。记得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自评“人皆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当时不太明白“狂”和“狷”有什么大的差别。钱先生学贯中西,声明远播,却从来不接受采访,对于报刊上歌功颂德之文从来不屑一顾,甚至还拒绝了英国女王的宴请。在一般人看来,钱先生真是够“狂”的了。《论语》中有孔子的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篇21)好一个“有所不为”!钱先生体现的正是一个知识分子远离名利、特立独行的高贵品质。
孔子也是主张“有所不为”的,但是孔子拥有执着的人生理想,那就是施行仁政,为此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名誉。当时的一个著名人物阳货要孔子去做官,孔子因为阳货名声不好没有去。后来两人在路上遇见,阳货对孔子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孔子说不可以;“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也否认。阳货最后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为何不出来做官,救民于苦难呢?终于说动了孔子。可是由于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历经磨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始终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得以施展。但他胸怀天下、执着不渝的精神成为身后知识分子的楷模,把积极致仕、穷毕生精力济世安民联系起来,终于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