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孩子心灵健康的六大表现

发表时间:2011-11-07 阅读次数:283
孩子心灵健康的六大表现
孩子是否健康,不仅要看身体是否健康,还要看其心理是否健康。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感情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孩子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实际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2、智力符合常态。心理健康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他们能够适应一定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天才儿童的记忆力极强,对事物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才智超群,识字多,学会说话早;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3、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4、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和其他东西;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信心。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左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畏难、胆怯等。
6、人际交往和谐。身体健康的孩子心地善良,喜交朋友,能合群,爱与小朋友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的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他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儿童心理异常的“家庭病源”
儿童心理疾病的根源,大部分来自于家庭,有的父母本身就心理不健康,或者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这些家庭的成员大多数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异常。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正常,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感情冷淡的家庭,气氛多沉闷,孩子不得不小心谨慎,有什么也不敢和父母说,故容发长生抑郁症状。在父母闹矛盾的家庭,往往家庭气氛其异常紧张,孩子缺乏安全感极易出现恐怖症状和抑郁症状。总之,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极易出现患神经症,有的症状在儿童期就已很明显,有的症状则潜伏到成人期才显露。某24岁的科技人员,一提起家庭就感到恐惧,对女性更是恐惧万分。他的恐怖源于早年的家庭不和。由于它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关系较为复杂,矛盾自然也多。他自小目睹了家人的激烈争斗,故深感家庭特别可怕。
某12岁男孩,生母病故后,生父再婚,可两人感情不和,家庭内战此起彼伏,该男孩觉得家庭没有温暖,整日思念亲母,结果抑郁成疾,得了较严重的抑郁症。
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普遍表现出漠视。据统计,110名有学龄儿童子女的离婚者,其中有89%的人承认在夫妻吵架是不必避开子女,而能做到争吵是谨慎避开子女的人只有2.7%。因此,处于父母不合中的孩子,心理健康必然大受损害也极易形成各种心理缺陷、人格障碍。
精神学教研室用亲子关系量表对60名抑郁病人和60名正常人进行了童年亲子关系评定,结果发现,在病人组,童年其父母关心少且管束多者占78%,而对照租只有35%。也就是说,在父母关心有限而管束过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患抑郁症。父母管束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孩子出现神经症行为的一个重要根源。其中以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最为常见。那些患有这两种神经症的成人患者,多可追溯出早期经历中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他们往往都有着要求严格且很挑剔的父母。
某男青年,该进入婚恋阶段了,可他一见女性就心慌气短,紧张地说不话来,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该男孩从小胆怯内向且文静听话,每日放学便按父母的要求即可回家,很少和同学来往,更不与女同学来往,其实他在中学时就已有见女同学脸红、手足无措等症状,而家长非但不以为然,反而觉得这样挺好,很省心,直至孩子成年之后,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
事实表明,儿童期有退缩行为者成人后往往会出现社交方面的神经症反应,而退缩行为的形成同父母的管教过严及对儿童的人际交往限制过多有很多关系。联想到现在独生子女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孩子都缺少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加上父母对处于各方民的考虑而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不难想象,在这一群人中将产生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社交恐怖症患者。
某男孩刚上一年级,每逢乘车,车拐弯时都担心车会翻,尽管家长再三解释劝他放心,可他还是反复出现恐惧心理;每当母亲独自出门时,这个年仅六岁的男孩总要一再嘱咐母亲注意车辆,过马路要小心等等;另外,他每天上学前总要焦虑不安,老是担心文具没有带全。这个男孩,小小的年级一就出现了焦虑、强迫、恐怖等多种神经症症状。原来,孩子的母亲生性胆小,对孩子的安全极为关注,即使孩子在院子里玩,也一再叮咛注意车辆,注意安全,孩子将母亲的嘱咐牢记心头之时,也将各种恐惧忧虑深深地刻入了脑内。
面对独生子女,现在的家长多采用过度保护、过度照顾的抚养方式,胆子小几乎成为独生子女的通病。令人担心的是,一代忧心忡忡的父母为孩子制造了充满恐惧的心理氛围,真不知为未来的中国培养出多少精神疾病患者。
在我国的城市家庭中,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最关心,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最头疼,并多从智力方面和学习态度方面找原因。其实,在学习困难中的儿童中,属于智力偏低者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儿童之所以学习困难是由于存在着行为、情绪、个性缺陷、神经质等面的问题,而儿童的这些精神卫生问题与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差有着重要的直接关联。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70多名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和学习成绩优秀的90名父母进行了个性调查。经比较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母亲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外显兴焦虑等项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学习困难儿童的父亲在社交障碍、依赖、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中各类神经症性个性偏差者多与对照组,其中有个性偏差的母亲更明显多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儿童学习困难的实质是心理问题,并与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父母仅从至于方面抓孩子学此却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