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离你们的心究竟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1-11-10 阅读次数:293

离你们的心究竟有多远

乌市第89小学  包艳

每每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逐渐长大的孩子们,有时就生出感慨:我到底离他们的心有多远,为什么我越来越读不懂他们了?尤其是我的一个课代表的故事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琢磨不透这些孩子的心思。

蕊是我班的一个小女生,曾经也是我得力的小助手。记得刚入学时,她父母及奶奶对她的未来充满期待。入学不久我也的确发现她的表现能力超强,在各科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积极突出,她的爸妈非常重视她的学习。后来我却发现她在语文学习上要更为得心应手,而数学上总有些许不能尽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的她也不再自信满满。针对这一情况,我与班主任老师商议由她来当数学课代表,一是为了让她对数学学习恢复自信,二是为了锻炼她的管理能力。果然如我所想,她将课代表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数学学习上也逐渐好转了。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三年级结束。在这之间有几次偶遇孩子奶奶,老人家每次都告诉我说这孩子把这工作特别当回事,每天很早就要来校,回家念叨的也都是相关的事情。起初我听了后还挺满意,感觉自己没选错人。

四年级开始不久我就乐不起来了,我发现她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她的自尊心超强,做起事来力求完美,这种压力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她不许自己工作上出一点失误,在这上面她耗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而她的数学学习成绩却不断下滑,作业质量差,不及时改错。我赶紧找到她,为了不伤她自尊,我很婉转地说:“蕊蕊,最近是否工作上太辛苦了,有时老师是不是说你太多了?对你要求太高了?”她却摇摇头说:“没有呀,挺好的。”我看得出她是不愿面对这一状况,我接着引导她:“工作太辛苦,是不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了,要不然先把工作放放,老师先安排别的孩子做着。”她立刻说:“不用了,老师,我真的能行。”看到她那么坚持,我想不如再给她段时间吧。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情况不仅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糟,她的作业常常不写完,大片空白。我只好再次与她交流,可她仍然认为她能很好兼顾。我认为是时候与她家长交流了,于是把她的各种情况都与她妈妈做了交流。当她妈妈听说后倍感震惊,因为之前他们无论多忙一定是要看看孩子的功课,自打进入四年级之后他们认为孩子一直很优秀也应该放放手了,谁曾想会是这样。我们一起商量之后决定还是应该给这孩子一些受挫感,不能总想着呵护她的自尊心,于是停止了她的课代表工作,而且我又一次找到她与她恳谈,她当时表示愿意接受,并没表现出太多的不悦。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家长与我的共同关注下,她的数学学习的确逐步提高,只是同时我却也发现她变得不自信了,她在我的面前很露怯,却又极力表现出若无其事,有时她也会出现于簇拥在我周围的孩子们中间,却又悄无声息,非常安静。偶尔她也会来主动找我问题,却无了往日的活跃,话语很少。我问她现在怎样,她总是回答很好。我隐约感受到了她的受伤,却又无法走近她。这期间我也与她妈妈交流过几次,妈妈却说没发现什么,仅仅是感觉她对数学学习没信心了而已,就此她也很无措,尤其是近来这段日子在数学学习上更是如此。

每每看到蕊蕊我就很纠结,我总是在想是否该走近她,让她能好好说说她的不愉快。于是我决定给她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她谈了这事情前后我的所思所想,并且我也告诉了她妈妈要关注她,我要帮助她打开心结。收到我信的当晚,在她妈妈诱导多次之后她终于主动说出收到我信的这件事情,并且把信拿给妈妈,当她妈妈问她是怎么看、怎么想这件事的,她才第一次为这事在她妈妈面前大声哭出来。她泣不成声地她告诉妈妈:她一直以来都为此事不快乐,她无法接受这一落差,她觉得同学们一直都在为这件事情嘲笑她(其实同学们早已淡忘此事),她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尊受损,她不愿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她的痛。她妈妈后来在电话里对我说:“我从来没想到这件事能对她造成这样大的打击,她怎么会这么脆弱?更为可怕的是她不愿对任何人讲出来她的这个真实感受,她就这么一直压抑着,掩饰着。”听到这里我真的感到好难受,我不知道我当初的决定是对是错,我真的不愿意伤害这个孩子呀。

不过待我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者于她而言这未必是坏事,让她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知道自己也有责任承担一些后果。在这一点上她妈妈也非常认同。我很感激她妈妈自始自终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自打这一次之后,她就能真正打开这个心结,也许这样一来小小的她不会过得那么辛苦。这两天我留意观察她,发现她开朗多了,而且常常有事没事的就来找我,我也会故意安排一些事情让她来帮忙,她也会欣然接受的。真的希望这件事再也不要给她留下阴影了。

“学生比以前难教了。”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确实,学生不专心听课,甚至答非所问,脑子里装的东西五花八门,有时候提的问题也是稀奇古怪。很多老师就搞不懂,怎么会这样?从哪里知道那么多东西?我们不了解孩子了。孩子难教,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信息量甚至比老师、家长还多,但他们往往不加辨识地吸收。因为我们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不仅仅是在信息的解读上,关键是我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现在的孩子很脆弱,他们周围的大人们似乎关注他们的学习、身体多过于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情感教育,很少有大人会想到多用一些时间去问他们:你今天快乐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呀?当然,大人们都太忙了,当他们发现有问题时有时可能就会来不及了。不然怎么会有孩子受不了一句正常的批评而离家,受不了家长的责怪而选择自杀。前不久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她那个看似单纯、乖巧的小女儿,仅仅是因为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找来一些她爸爸治疗癫痫的药乱吃一通,造成昏厥,如果送的不及时小命难保。而且自此之后,凡是她提的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妈妈不敢不答应,妈妈不知道这孩子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之前的她总是太忙了,一个人奔忙着养活着一个比较复杂的大家庭,小姑娘想什么、有什么心事大人们一无所知。其实,当孩子们渴望向家长倾诉,试图将不满的情绪得得充分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时,同时也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没有合适的人愿意或者有空闲走近他们,尝试着去倾听。所以等到出现状况时,只有慨叹:这孩子怎么了?因而我想说如果有空闲,大人们还是放一放手中那总也忙不完的种种,去走近你的孩子们,走近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