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育随笔

发表时间:2011-11-10 阅读次数:279

上课了,老师带领孩子们背诵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池上》等诗,然后提示本节课的课题《江南》。接着,老师开始动情地描述江南的美景,结合参考课文附图,带领孩子们观察图画,在孩子们因为词汇不够或是生活经验不足而不能很好地讲述图意的情况下,老师给予孩子们一系列词语,比如“亭亭玉立的荷花”;接着进入重头戏——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只听老师大片大片的美丽叙述,孩子们似懂非懂地陪以一阵阵欢笑,并配合老师的问题:“坐在小船上,你的心情怎么样?”“坐在小船上,你看到了什么?”等这一环节基本完成,已过去了三十分钟。接下来,老师带领孩子们读诗《江南》,并在读的过程中,让孩子说说“莲叶何田田”的“田田”什么意思?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老师生气了:“我刚才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于是老师带领孩子们齐说了一遍:“田田就是莲叶很茂盛,很鲜亮。”最后的几分钟,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始写字。

感受: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阅读课。

课后,这位教师在办公室谈起这节课,很遗憾地认为班上的孩子太不会说话了,真是启而不发,以至于课没有上到预想的效果。

我之前没有教过一年级,就是一年级的阅读课也听得很少,所以对此不敢妄自自菲薄。只是听完课感觉不是味。

先不论一节课花时三十分钟用来看图说话,而且还是老师在一厢情愿地诗情描述,学生似懂非懂(我想课后学生能记住最多的可能是课上老师激动地投入地表演和偶尔那一两个美美的词语),也不说汉乐府〈江南〉这样的首诗有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是用来“采莲”,就那一个“田田”,我觉得很有训练价值。我们可以一起看图,让学生在那满目荷叶的图片上,感受荷叶的层层叠叠、碧绿碧绿、大片大片,从颜色、数量、空间排列来感受荷叶的多荷叶的茂盛。接着进行朗读的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各种常规都在训练之中,朗读同样也是训练重点。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荷叶的鲜亮、茂盛,最后再读诗句“莲叶何田田”,我想此时教师不用再问“田田是什么意思”了,孩子们的读可以证明他们已以意会了。

而至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池上》《采莲曲》这样的诗句,也不应该是在课堂上来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最好也是在开学后就有目的地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当成一种兴趣活动早已了解了的。此时课上稍带提起,结合老师的三言两语,了解江南水乡孩子们的淘气顽皮,采莲女子的美丽温婉,孩子们会更有趣味,从而对江南的印象更为完整更为立体。         摘自  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