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标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而使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我认为在小学,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让他们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增强挫折的能力,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尤为重要。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怕受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美术课中,由于把握不住形,对绘画课感到比较吃力,比如上音乐课,对乐谱不熟,不愿学习等等,这些现象比较普遍,老师要多关心他们,注意引导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五年级有个男同学,他最怕上美术课,因为对美术的感悟力比较差,一连几次作业全是差,后来上美术课时,他就睡觉,这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告诉他挫折并不可怕,要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终于有了进步。
其次有意识给学生创设挫折情境。前几年,孙云晓的《夏令营的较
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他们,增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孩子太娇气,稍微有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方法值得借鉴。有一定挫折情境,学生总会受到锻炼。日本人提倡"吃苦教育"不正如此吗?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让我们的同学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不愧为一种手段。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总有好处。
最后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明白,在前进的过程总会遇到挫折。教育学生受遇到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挫折作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