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校与学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的竟争的加剧,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期压抑,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据一份资料表明,现在在职的教师中,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存在着各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产生威胁,而且对学生的身心也产生间接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其影响的程度更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其次就是班主任了。学生在家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没有在校的时间多,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活动都是在班主任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班主任的思想、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等,都容易被学生吸收;而且孩子的模仿性相当强,他们善于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殊不知,有的学生连班主任的笔迹都模仿。因而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方可正面引导,全方位地开展教育。
02年,由于在家歇产假,而此期间正好是课改进行时。上班后,感觉到工作压力比较大,对课改的理念理解不深刻,教学方面也感觉自己退步了,我自己的情绪产生了变化,在事情处理上简单粗暴,脾气暴燥,对事物容易产生反感,喜欢挑毛病,容不得学生一点错误,动不动就是训斥,缺少宽容。对学生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进行指斥批评,只是用班主任的“威严”震住学生,表面上加以阻止,潜意识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以至于问题越积越多,这使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后来,我发现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发现问题之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心滋润”,恢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重新对我产生了信任;同时也加强自己的课改理念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多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我认识到这样的结果不但对学生的成长有害,而且对班级的管理造成了混乱,对于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品质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为了能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又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呢,我以为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多读书,读一点好书,欣赏一些名人字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二是广交朋友,走出自己封闭的圈子,勇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与人与已交心,随时修正自己的思想;三是进行心理纠正,思想上开朗,情绪上放开,遇事不钻牛角尖。杭州某学校实行“教育回避”制度,在教师遇到心理问题时可请假回避,这不但是一种人文精神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教育的负责,我认为是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教师的心理疾病不光光是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而是对教育负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情绪上不好一堂课,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不好学生。如是说来,教师的心理疾病,是同教育紧密相连的,关心教育,更多的要关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