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炙热的爱情怎么会改变得那么快呢?一年前认识男友的时候,他是一个充满阳光、温暖、自信的男孩子。我情绪不好,不顺心的时候,一到他那里就春风扑面地化解了。朋友们都说他是难得的好脾气。可恋爱才一年,难得的阳光男孩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发怒快、能量大、嗓门高,而且越来越不讲道理,好好说着突然就火了——然后东西乱扔,满地狼籍。我虽然有些害怕了,还是温柔的选择要帮助和伴随着他,可他却决绝的与我分手。离开我,男友开始似乎还很自在,很快就不行了,住精神病院,被诊断为躁抑症。
从身体的象征意义来说,女性在情爱关系中是一种获得与接纳,接纳是爱最自然的表达。而男子的象征却是给予或被接纳,给出的东西总是需要接受的人去选择和去接受的。接纳者总是比被接纳者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力,应该说女性在情爱中更有主动权一些。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女性似乎更被动呢?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建构。情爱的文化多半有一种男性视觉,女性被文化贬低与弱化,使女性带有一种脆弱的、易于受伤害的心理情结。另外就是旧道德的压迫与经济上的不平等共同构成男强女弱这一现实。如果女性在心态上回归一种强势,在行为上又恰当的示弱,那么爱情游戏中的胜者基本应该是女性。
像故事中小苏的男友,他的强势实际上掩盖自己人格的不全与心理的脆弱,一旦失去小苏在情绪上的缓冲与接纳,就找不到整合与平衡的力量了。这样的男人如果不是从女性的一个怀抱到另一个怀抱,注定要处在心理不完整甚至半疯状态,唯有女性的包容才是男人灵魂的归属。的确如此,女性的原始象征是容器,注定女性会更加豁达、坚实,女性为什么容易宽容男性的背叛与不忠,原因正在此。女性有一种天赋的优势是母性,母性是爱的起源,所以女性天生就有爱的能力。男性却不同,必须被爱他的爱才是活的,不然就是无源之水。也正因为女性天赋爱的能力是源源不断的,引发男人集体无意识中的颤栗和害怕,所以才会产生旧道德中压抑女性的忠贞意识,仿佛是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
不管多么显赫的男子,在妻子那里,永远还是孩子。女性如何在情爱中获得良好的心理能力呢?这里有三条基本的原则:
一是并存,并存意味着彼此珍重,意味着分享。永远不要把自己类同于男人,也永远不期待男人变得像自己。
二是互利,因为爱情、婚姻不是女性生命的全部,生命的意义还有很多。关怀你爱的男人,让他飘泊的灵魂找到归属,同样,你也可以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实现生命的更多的价值。
三是距离,永远与男人保持身心的距离。男人有一种征服欲,如果让他觉得他完全的得到了你,他对你的精神与情感灌注就会快速消退。如果女性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男人与家庭上,灵魂注定将空空无已。
自身:
张霖是个企业人事总监,她工作很忙,又有结婚五年的老公要陪。但每到周末都她会去参加一些心理成长小组,通过女性群体分享的方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最近“萨蒂尔”心理疗法在北京办班,她想去听,使得先生非常的不高兴。先生说:“结婚以来,你很少在周末陪我,心理学真的比我重要吗?”张霖说:“心理学让我的身心变得健康、美丽、自信,我的生命属于我,我要对它负责!”
很多知性的女性热衷于自我的成长,参加不同的心理成长小组,丰富自己。为什么女性会对心理学饥渴,原因是心理学帮助女性学会用一种人本的方式重新解读这个世界,解读自己。传统的带有男性意识色彩的文化让女性精神沙漠化,女性需要从新的意识中去寻找精神的养分。人本的心理学不把男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一群,能透过男人光鲜的外衣看到他们柔弱的本质,这样与男人相处,就会多几分怜悯。在心理学滋养下,女性的内心不再自认为是屈从于文化弱势地位,反倒用一种超越的心态,通过宽容、谦让、关爱,使男女间的关系变得水乳交融。相反男性仿佛不那么注重自身的成长,因为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性要容易一些。
当然,女性不要把古典精神分析等同于全部的心理学,想想那个时代的伟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等的理论都过时了,那么弗洛伊德这样不能确证的理论不会过时吗?古典精神分析应该算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怪胎,它太过理性,坚挺,无情,很像一根充满攻击欲望、勃起的男根。精神分析许多构词表达着极端的男性崇拜,如阴茎羡慕、阉割焦虑、利比多,女性受虐欲,父权等。这跟弗洛伊德生长在维多利亚男权鼎盛的时代,以及基督教盛行(上帝本身是万物诞生之母,却以父亲的形象出现)有关。
女性在信任心理学的同时,也要警惕精神分析潜在对你的伤害,因为它是男权意识的产物。新精神分析学派家霍妮(女)认为“粗暴的分析过程类似一种心理被医生强奸的过程”。古典精神分析师手里拿着“解剖刀,总是试图剥开你的肉体(防御),把一种观念的东西深深值入、标贴在你意识里,把女性感性的内心逻辑化和理性化,阉割你作为女性原本的灵性与特质。只要看看那些长相平平,性压抑,富于攻击欲望的男人,如此痴迷的喜欢精神分析你就知道此言不虚。
结语
女性如果去找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我个人比较推荐女性的心理治疗师,或人本主义取向,多元文化取向或关系治疗学派的心理治疗师。如果需要看精神分析,也要慎看那些痴迷于“利比多”理论下的医生,而要选择荣格、客体关系、自我分析理论下成长的精神分析医生,这些医生骨子里包涵着双性气质,也不否认感性的价值,这样的医生才能与女性来访者产生平等的共情与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