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贵州路小学第3周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12-02-07 阅读次数:570

本学期,学校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思想,结合局工作要点,紧紧围绕“打造优质团队  构建生命课堂  彰显阳光文化”这一核心目标,传承本校特色,借助国学经典,以勤奋创新的精神风貌促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管理有标准,落实有人文,让阳光文化深入人心

1. 立足实际,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形成共识,我们在干部继续执行“四个一”基础上,努力做到每一项工作要“多维预设——精设环节——严细执行——反思完善”,让学校的每项工作能够沉潜下去。

 2. 捕捉感动,传递温暖

干部加强“一日巡查”,在巡查中关注细节,捕捉感动瞬间,抓住关键事件,随时积累学校的感动花絮,制成学校阳光文化的“温馨贴”,在每周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播放,进行学校的文化点滴渗透。

3. 党建品牌,引领示范。

党员(团员)干部教师坚持固定的学习日制度,做好政治理论、专业理论、人文修养等内容的学习。本学期强化读书笔记积累,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争做学校读书人物,领军学校的读书活动。深化“播洒阳光,爱满校园”品牌建设,继续开展党员与结对学生的关爱互动活动。

二、德育为先,整合资源,培育阳光少年

1.推广“两读”,保障队伍建设

以《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意识。发掘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秀做法,继续以《父母课堂》一书为班主任学习依据,坚持每月自学,撰写导读;保证《家校直通车》每月的顺利出版,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畅通

2. 常规有新,德育培养有实效。

1传承国学,两惯教育有抓手。

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好习惯益终生”活动。在上学期读写习惯“三个一”、“八个字”(一尺一寸一拳头,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行为习惯(一言一行要文明)明确要求的基础上,以国学经典为抓手,重实践,塑行为。

读写习惯有传承。在上学期写字习惯培养的基础上,以每周二、三为固定时间,将《弟子规》为固定的书写内容,开展“品经典,溢墨香”为主题的规范字书写活动。在活动中突出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将语文识字教学和教师国学经典培训相结合,教学相长,使读写习惯的培养传承为学校的特色活动。

行为习惯有抓手。行为习惯的培养本着有层次、序列递进的目标,继续开展行为习惯“1+X”活动。本学期以《弟子规》为抓手,突出“1”的培养,开展“读经典,诵《弟子规》”的每日诵读活动。

通过日日读,周周写的形式,挖掘国学经典的丰富内涵,创造“德”文化的氛围,塑学生个体行为。

2)特色活动,培养 “文明、健康、勤劳、创新”小公民。

将校训融入到主题实践活动中,外化行为,内化共识。二月,文明小公民为岛城增色三月,健康小公民为社会助力四月,爱国小公民为祖国喝彩五月,勤劳小公民为长辈分忧;六月,才艺小公民为成长加分。

3)阵地建设,培养自主管理团队。

完善“自主管理团队”建设,做好大队委员的培养工作以及中小队对干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校长小助理队伍、护导生队伍、值周生队伍、小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国旗班建设,建立学生推普员团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3.家校联手,实现高平台家校合作。

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家长自主申报、班级合理筛选、学校审批通过,选出有爱心、有热情、善沟通的家长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事务协商,鼓励其真正走进学校,参与管理。

继续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一方面,本学期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长讲坛”工作。一方面,将评选优秀家长学校课例和感动贵小家长,通过对家长辅导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做好家教工作的指导和学生教育管理。

三、聚焦课堂,多元发展,以“目标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1.全面开展“十二五”课题研究。

以总结、反思、展示为目标开展目标教学激活生命课堂的阶段性总结,梳理目标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师生有效互动中总结提升,反思问题,提炼特色。全面开展“十二五”课题研究,开展宣传和培训,评选“阳光教师”“阳光少年”。

2.常规管理有重点,安安静静提质量。

1)明确目标落实教学五环节。

以目标统领教学五环节,明确要求,突出重点。五环节重点要求:备课强调“三个想”(落实什么,突破什么,提升什么);课堂提倡三个实(扎实、充实、平实);作业批改落实四个必(布置必收,收必改,改必评,错必纠);深化命题研究,注重命题培训与跟踪管理;学生辅导努力做到培优转困,关注发展与进步。

2抓好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用主题带动教学研究:结合蹲点调研的学科研究,注重实践层面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完善各主题的研究,丰实研究资料。做到研究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效。并尝试努力形成各学科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法。

规范教研集备管理:期初制定好教研、集备工作计划。固定时间(单周教研,双周集备),固定地点,固定记录。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人人参与、讲求实效。

3“三课并举”,提高课堂实效。

所谓“三课”即常态课、听评课和展示课。把常态课看成发现问题的着眼点;展示课主要是有代表性的教学实例,展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水准,突出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听评课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关注常态课以干部的“进门看课”和教研组 “主题式教研沙龙”的形式,就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研究听评课:本学期,学校将深入进行以“科学制定目标,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针对目标的制定,目标的落实,当堂检测,自我反思四个环节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开学第三周启动“每人一堂课”活动,45岁以下教师全部参与到系列活动中。

推举展示课:展现教研成果的聚焦点,展现教师教学思想与水准,展示学生优良学习状况。具体做法:一是在日常教学中阶段性进行挖掘、锤炼,展现一定阶段下教师教学研究成果,并争取在区域范围内展示。二是4月底进行青年教师的 “雏鹰起飞”展示课,展示师徒结对的成果,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通过“三课并举”,学校教研努力实现有序化、有效化,关注课堂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3.幼小初衔接,追求无痕理念

理念衔接:互相沟通,实地参观,彼此走入学校、课堂,交流了解各段学生特点、习惯、知识点的变化等,答疑解惑,实现幼小初理念上的衔接。

教研衔接:一方面,在教研活动中关注知识能力衔接点。另一方面,邀请中学教师和我校教师分别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从目标制定、落实,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成情况,了解初小的异同,引发师生的思考和行为的转变,从而为小初过渡提供真实可感的平台。

4. 多样活动促普及。

普及科技活动;开展外教特色活动;在科学学科继续进行试验田的种植;开发花式篮球特色课程,组织召开“春季运动会”,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开展艺术特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以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1.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汇编的《2009——2010基础教育工作文件选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以此树立教师的专业规范意识和自我规划意识。

2.读教育名著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  

    全体教师以“图书漂流”的形式同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以“自主阅读”的形式读一本教育专业理论专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教育报刊,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养。教师每月上交10002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学习体会。每学期完成1-2篇读书征文,学校将推荐优秀征文参加区级以上论文评选。

另外学校还将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会、网上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读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分层练兵夯实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前期教学技能大练兵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三字一话”水平制定分层练兵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如下:

高级:钢笔字每月4张,22行;粉笔字:每月展示1次;普通话:提交一次录音作品。中级:钢笔字每月6张,42行;粉笔字:每月作业2次。普通话:提交两次录音作业。初级:钢笔字每月8张,44行;粉笔字:每周作业1次。普通话:提交两次录音作业(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

4.校外培训活动推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区域资源确保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外出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重视外出学习后的交流汇报,并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