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少年心理患病率上升 专家支招解开五类“心结”

发表时间:2012-05-14 阅读次数:250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经常会听到同事、朋友对自己孩子的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别扭呢?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家孩子太不听话了,叫他东他往西,就是要跟你对着来,快把我气死了。”“每天给他好吃好喝的,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就是不好好学,老想上网,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带了。”说这话的时候,家长们说得理直气壮,似乎孩子的不良表现都只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大多数家长也就这么一说,私底下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不过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也许长大一点就好了。”不会把这就当个事放在心上。
而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就像家长们想象的那样,只是青春期的一点小问题呢?在脆弱而敏感的成长期,他们的内心会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们的心理正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9月1日学校开学前夕采访了山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心理网创办人、资深心理专家杨竹俊老师。
杨老师告诉记者,在我们国家,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成人总是用自己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孩子,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常常忽视或无视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对于记者向她转述的家长们的看法,杨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有些孩子的确自己可以调整过来,但也有一些孩子心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十几岁的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关心、帮助他们,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孩子当下的发展,也许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杨竹俊说,让她忧虑的是,自她的工作室2003年开办以来做心理治疗的孩子正在逐年增加,一份业内资料显示,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且有上升趋势。她认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就不能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而应该真正静下心来,探寻一下这不良行为之后的深层原因。
谈及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杨老师说,根据她的工作室接触的案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而另一部分原因则在学校。人从7岁开始进入社会化,从12岁到22岁又是青春期,这个阶段会遇到学习的压力、情绪的管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交锋等问题,一旦得不到来自成人世界的良好沟通和理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记者问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时,她苦笑着说:“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学习困难,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浮躁,缺乏自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迷恋网络、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而上述种种现象,我们进行了归类,大致可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杨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学习类问题
突出表现——厌学
案例
A君是一名初二学生,单亲家庭。因为妈妈一个人带他,对他期望值很高,让孩子压力特别大,越是压力大越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成绩越不理想,妈妈就会责备,假期也不让他玩。于是孩子越学越没劲,越学越没兴趣,没自信,觉得自己也就那样了,便开始厌学,继而逃学,上网,骗家长。
症状解析
尽管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使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习的心理压力大,会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多种症状出现,最后导致孩子厌学。而考试焦虑在青少年学习类心理问题中也占着突出地位。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专家建议
造成孩子厌学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基础较差,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客观上,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过大。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多鼓励孩子,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客观原因中,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实际的期望,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工具,也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只要选对目标,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则,不仅学习不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会受影响。为此,太原市教育局从2008年开始,每月选择一所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公益报告会,家长们不妨多去听听。
当然,对于已经厌学的孩子,家长应尽快带孩子找心理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