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暑期,心理咨询室的故事1
暑期一个多月过去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却没有闲着。这两日,《学堂》记者走访心理咨询室发现,亲子关系仍成为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困扰。透过几个孩子颇为典型的成长个案和老师们的分析点评,希望对家长教育孩子有所启发。
他爱和妈妈“捉迷藏”
小军(化名)下学期上初二。昨天,妈妈以听讲座的名义,把小军“哄”到了心理咨询室:因为妈妈不理解小军为什么越来越叛逆,父母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至今,小军的暑期“作业计划”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每天,小军迷上网、迷游戏。
其实,小军小时候兴趣广泛,画画还获过奖,但从小,妈妈把小军寄养在姑妈家里,一直到上中学,妈妈才把他接回自己家里。可这一年以来,小军老是爱和父母“较劲”,叫他向东,他偏往西。
这个暑期,小军和妈妈上演了好几场“捉迷藏”的游戏:妈妈让小军做完作业再玩电脑,可小军当做耳边风。生气的妈妈把电脑加了密码,但小军轻而易举破了密;无奈的妈妈匿藏了鼠标甚至把鼠标带到了办公室,但小军又悄悄为电脑配置了新鼠标……
在小军的眼里,妈妈总是一副“我是你妈妈,你就是要听我的”的架势,小军说最不喜欢的就是爸妈板着面孔教训自己……
名师点评
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许老师(厦门中小学心理健康与教育咨询中心教师):小军其实是一个本质不错的孩子,除了英语,其他学科都学得不错。平时,他也能理解父母工作辛苦,但父母总是用居高临下的口气和他说话,小军感受到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以及父母对自己不信任。
小军说妈妈对喜欢运动的自己约束颇多,有时想到小区走走、去和同学滑滑旱冰妈妈也反对,这让小军很压抑,本该天真活泼的小军脸上鲜有笑容。
其实,小军的问题来自家长:小时候,家长就把他寄养在姑妈家。疏远了孩子实际上就失去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并教育孩子的机会。尽管小军妈妈认为从事教育的姑妈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当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后,却又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初中的孩子又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普遍,家长的烦恼当然不可避免了。
不少家长自己“生病”,却让孩子“吃药”。家长的问题往往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病症可以折射出家长身上的病根。
特别提醒
父母不要端家长“架子”
父母特别是年轻父母,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机会。一些家长借口工作忙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或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父母要学会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端家长的 “架子”。爱需要恰当的表达,父母要主动和孩子沟通,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