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心理辅导教师呼吁社会义工帮孩子戒网瘾

发表时间:2012-05-14 阅读次数:286
     本报讯记者曾漫路报道:本报昨天刊登的《两儿染网瘾不归家江西籍单亲母亲含泪求助》的报道引起了热心市民的关注,汕头澄海中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余银纯和本报联系,呼吁社会义工组织帮助两位迷途少年,让两位少年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发扬特长,使他们从网瘾中拔除出来。
生活不如愿沉迷网络
余老师认为,两个10多岁的少年沉迷网络,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不如愿,他们正值青春勃发、对外界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年龄,但事实上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跟着母亲在澄海区的一间古寺打杂工,生活枯燥没有变化。同时,由于是从江西千里迢迢来到汕头,环境的陌生、同龄朋友的欠缺都易使他们沉迷虚拟的网络中寻找乐趣,从中获取成就感。而网络上包括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理,给他们一定的金钱引诱,吸引孩子继续沉迷下去,这样的确很容易令孩子走上不法之路。
余老师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制两个孩子不得上网,让其有一段时间的冷却。同时,呼吁社会的热心人士、义工组织,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真正的爱好和特长,比如说青少年爱好街舞,可以让他们参与到诸如此类的有积极意义的圈子里去,慢慢远离网络。
孩子欠缺责任心应多交流
从两个孩子的表现来看,17岁和15岁的年龄应该能够明辨事理了,但他们还欠缺责任心。余老师建议其母亲要加强亲子交流,多和孩子交流自己为家庭、为生计打工的不易,增强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特殊年龄,也需要大人多和他们做精神上的交流。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澄海上华镇妇联、上华镇团委联合上都中学在学校举办“别让网络成为心灵海洛因”的心理健康讲座,就曾邀请余银纯老师针对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和容易受到网络诱惑的特点,讲述如何防止网络成为心灵的海洛因。来自我市林百欣中学学生对本市青少年上网的调查中也发现,有62%的青少年上网是为了玩游戏,20.4%是为了聊天,只有9.2%的人上网是为了找资料。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而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专门吸引中学生进入网吧。
新闻链接:网瘾与家庭教育有关
在2007年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多部门联席举行的“网络成瘾高峰论坛”上,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瘾咨询中心主任、医学硕士陶然认为,孩子上网成瘾等坏习惯与父母自身素养、家长角色混乱、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家庭缺乏爱的表达、父亲功能缺失、只重智商,不重情商教育,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在生活中却放任自流等六种情况有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专家严正则指出,一般小孩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接触网络,还不至于成瘾。升入初中以后,约摸13岁左右,课业负担加重,心理压力也加重,这个阶段他们想找地方解脱,而网络游戏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慢慢地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