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心理专家称每天聊天10分钟 可能挽回一条生命

发表时间:2012-05-14 阅读次数:337
心理专家称每天聊天10分钟 可能挽回一条生命
自9月1日开学起,发生在上海的5起学生自杀事件让这一日子变得比以往更被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尤其是在校青少年,占自杀总人数的七成左右。
已遂自杀的男女之比为3:1,而未遂自杀的男女之比正好相反为1:3。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这一数字意味着每两分钟至少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昨天下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说。对于发生在上海的5起学生自杀事件,李献云深感惋惜。在李献云看来,如果家长每天能花10分钟和孩子聊天,许多自杀事件可以避免。
预防要点一:警惕自杀征兆
“自杀可以预防,因为自杀其实是有征兆的,如果家长能察觉这些征兆并加以重视,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李献云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教授对此表示赞同:掌握自杀倾向的基本鉴别力对于家长来说是需要的。比如,了解自杀前可能有的征兆:出现过自杀未遂的情况;说过要自杀;把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的主题;讨论自己现有的自杀工具。
预防要点二:了解精神抑郁常识
《可以这样乐活》的作者蓝怀恩告诉记者,家长必须要有精神抑郁的病识感。
“现在我们对于精神抑郁的病识感还太低,这样会忽略很多现象。”蓝怀恩说。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到70%,很多自杀身亡的人生前都有一些精神抑郁的症状。
预防要点三:不要扩大冲突
蓝怀恩建议,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各种异常现象,家长要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模式。蓝怀恩提倡赏识教育,她希望家长能够把以前责备孩子、怪孩子、不耐烦的态度进行调整,转为更加肯定孩子、支持孩子,不要让彼此的冲突继续升级或扩大。蓝怀恩认为家长平时应该看一些教育专家或咨询师的文章,了解自己的盲区,或者能够换一种思路看问题。
预防要点四: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蓝怀恩认为,家长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在自己转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之外,蓝怀恩建议还要从旁寻求支持,比如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有的父母觉得小孩没问题,其实是他们本人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而把它掩盖下来了,但这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失控。
蓝怀恩表示,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电视节目覆盖全国,谈家庭教育、亲子问题、心理健康,那就是更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