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抑郁高发 谨防“心理感冒”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曾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当下正是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心理感冒”也开始出现就诊高峰。
市康达(铁路)医院精神科主任郑泽民介绍,9月份以来,医院心理门诊陆续检出秋季抑郁症患者。他提醒“心理感冒”不可小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调适是预防的关键。
为何“心理感冒”多在秋季高发
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20岁以上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
郑泽民介绍,每年秋天,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中的抑郁症患者会比平时增加两三成。许多人都说春季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期,主要指的是精神分裂症,秋天则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造成秋季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是秋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近来研究发现,人脑松果体对阳光十分敏感,太阳光强烈时,松果体受阳光抑制,分泌激素少,反之分泌激素增多。而这种激素有调节人体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当它分泌多时,人体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使得细胞兴奋性降低,变得不活跃,人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
坐班族与女性易患秋季抑郁症
郑泽民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初次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20-40岁。统计表明,抑郁症一生中的发病率为5%,其中15%的病人在秋冬季节初次发病。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产生秋季抑郁症。医学研究也发现,秋季抑郁症通常起病于成年期,平均起病年龄是23岁,女性是男性的4倍。
在这些秋季抑郁症患者中,有些人仅仅是轻微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轻度心情不佳、忧伤到悲观、绝望,认为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出现焦虑症状,导致食欲、睡眠等生活能力下降。同时还会出现精力缺乏、自我评价低、精神运动迟滞。但是,轻微的情绪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宣泄或加以疏导的话,就会积郁成疾,很可能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
得了抑郁症应该去看心理科
如何有效预防秋季抑郁症?郑泽民建议,首先要加强日照和光照。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照明装置使屋内保持光明敞亮,以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感。其次,当出现阴天时,应增加糖类摄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减轻忧郁,但糖尿病患者除外。另外,可适当服用复合维生素B类、谷维素等调节精神情绪。咖啡、浓茶等有一定的提神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忧郁现象。
郑泽民介绍,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岁以上普通人群有精神障碍的人已超过17%,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就是抑郁症,但不少人在门诊求助时往往走错科室。而非心理科室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一般只有19.5%,也就是说,五个抑郁病人中只有一个能被诊断出来。
郑泽民强调“朋友是最好的良医”,如果一个人在心情烦闷时有朋友安慰,不良情绪就可以得到疏散,抑郁症自然就会远离。如果发现情绪障碍长时间得不到缓解,而且难以脱离不良状态,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