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对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也没见你们俩费多大的气力,你们的孩子怎么那么出色?”他们开始以戏言作答:“你们只看到我们吃肉的时候,而没看到我们养猪的时候”。后来给出的认真的回答是:我们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孩子上小学前就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就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长大以后进入了良性循环期,所以就没让我们费太多的气力了。
叶圣陶老人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认为,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在教育孩子中排位第一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无数事实都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儿时养成的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现在一些孩子喜欢网聊,喜欢时装,喜欢哈日,喜欢流行。总之,他们喜欢一切时髦的小把戏,惟独缺少实实在在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追求。对教育,他们最喜欢的是减负,最反对的是考试;对父母,他们最喜欢的是给钱,最反对的是批评;对教师,他们最喜欢的是夸奖,最反对的是严格;对生活,他们最喜欢的是享受,最反对的是辛劳。造成这样情况的重要外因是家长的溺爱型教育。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或溺爱,家长心甘情愿地给孩子当保姆,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在美国,专门培训新父母的训练班也十分受欢迎。最畅销的育儿书告诫年轻的父母,不要对孩子太过和颜悦色,过分溺爱和夸奖容易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父母都不如自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旦这些孩子踏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面临重重困难,可是,这时想要改变已经太迟了,因为老板不是老师,不会对中常者说:你真棒;
心理学家佩利·布芬顿教授认为,事实证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套“父母是子女的朋友”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醒父母们,通过讨好子女来赢得他们的喜爱,会产生许多问题。可是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声音太弱了。”
教育孩子是门大学问,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味地顺从与赞扬,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害无利;而适当地命令与严格要求,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过,布芬顿教授提醒说,凡事不能走极端,该惩罚的时候不能手软,该表扬的时候也不应吝啬。无论如何,一个人不去努力,就想一鸣惊人,是不可能的
《小学教育故事:谈教育孩子的几点认识》来自斐斐课件园!/JiaoYuQiTa/JiaoYuGS/8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