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以下简称《始终》)这本书的作者郑锦杭曾经是一位小学老师,一位教学出色的语文老师,一位数学讲座可以讲出数学之美的老师,一位对教学有独到见解的老师。
郑锦杭说,教学,远不是在完成一节课的授课任务,而是在调动一个教师“全部生活的精华”:你遇到过的一个人,你走过的一个地方,你经历的一件事情,你拥有过的一种物品,你发生过的喜怒哀乐,即便你听到过的一节课,都影响了你的教学境界。所以,要上好课,学习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并锤炼自己的生命。
记得一年前,我要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为了获得好成绩,学校聘请资深专家为我“磨课”,热心的同事也在帮我把关教学细节,师傅则亲自在课堂上为我做示范。为了吸取别人的精华,我白天试教,晚上用心消化,可接下来的试教依旧不见起色。这种鹦鹉学舌式的课堂教学,让我完全调动不起来自己的情感,最终的比赛也感觉是走了个过场。那段时间我自卑、失落,甚至怀疑我是否还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在我处于教学彷徨的时候,我遇到了《始终》,我不再浮躁、不再功利,静心锤炼生命。
后来在教“上教版”语文第八册《共同的秘密》这一课时,文中矿工的善良、爱心、无私,让我想到了浙江卫视华少与朱丹主持的一期圆梦节目,华少的主持词让我深有感触,于是我改编了华少的主持词,当作这堂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家能够暖起来,我们的车能够跑起来,我们应该感谢这样一群人——矿工。可他们却生活在世界上几乎是最黑暗、最寒冷、最孤独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关于矿工的故事……”显然,我富于鼓动、渲染的导入感染了他们,学生们久违的渴望、认真、积极涌了出来。
所以,要上好课,学习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并锤炼自己的生命。
虽然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分科教育,但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我们不仅应该拥有自己的专业,还应该成为杂家。杂家有益于人全身心发展,尤其是教师,成为杂家,才可能给予学生完整的人格发展。
我希望自己成为杂家,但由于时间限制,我总是根据所需通过“百度”来获得知识,因此很多的阅读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以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这样的做法只是临阵磨枪,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丰富自己”,却时时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纵观《始终》,她对专业以外的非专业知识论述得也很专业,这么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因此,书中的文字,总能传递出一种独到的美。
提起建筑,我想到设计、装潢这样的字眼,而作者却用自己的体味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建筑美感,还穿插叙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完美夫妻的故事。作者爱电影,品电影,跟随作者认识电影的历程,让我不由得也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看电影多了选择的视角,对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人生理应如此,有时间、有机会发展兴趣,并用兴趣滋养生活。
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阅读《始终》,总能心生温暖、欣慰、享受,然后愿意带着希望再次出发。
因此,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希望能有机会和我一样翻开《始终》,体会作者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作者系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小学教师)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 郑锦航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