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基于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生核心素养和德育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将走向课程深处,全面提升课程内涵品质,扎实推进教学研究,全方位地支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走向课程深处
1.确定课程走向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先后经历了通过价值引领,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规划研制1.0时代,到专业引领,提升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深度建构的2.0时代。如何将课程走向深入,就要通过实践引领,着力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实施3.0时代的研究。
2.依据课程目标
我们的“阳光暖心 七彩贵州”课程将从“养正润德、人文经典、健康生活、启智善学、多元文化、海洋科创、审美修身”七个维度目标入手,通过“基础+拓展+主题实践”三类课来落实。
3.走向学科深处
学科深处就是学科的核心、基石、结构、逻辑,而走向学科深处就是从七彩维度目标七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研究,打破学科界限,回归初心,坚定育人目标。进行走向学科深处的学科课程群、推进有效深度融合的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科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谐共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完成学校课程再造。
学科基础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塑造;拓展课程关注自然生命的开琢,“十个一”工程,使学生生活更有品味、生命更有价值。主题实践类课程关注社会生命的建构,与己、与家、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与天地自然,凸显学生生活的层次性、强调活动与实践,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4.指向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中,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不断夯实着精神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等。
二、提升课程品质
1.试题大家谈,了解教育教学走向
结合期末试卷进行大家谈,感受试题的变化,了解教学走向,冲破自己教学的藩篱,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确定教学研究的重点。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真正能给学生带来收获、影响和改变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就是指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1)继续关注思维方式培养的研究
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梳理思维导图使用的方式和策略;一方面通过项目研究和跨界课程实施,继续在不同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各学科整理出高阶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和有效策略,形成一定经验成果,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2)关注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应用的研究
充分利用课本这个载体,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度挖掘、长度拓展、广度融合,积极创设和搭建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拓展延伸,去思考、去串联、去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3)制定学科学习目标,夯实学科基础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德育一体化培养目标,以及学校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指向育人,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学习目标,脚踏实地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夯实学科基础。
(4)从阅读写字入手,丰厚学生素养
通过平日的“晨诵午写”营造书香氛围,结合读书日开展“好书推荐交流”、“我的整本书阅读”等读书、诵读活动,以及书法展示活动。
3.关注过程指导,提高教学实效
(1)关注教研实效
通过组内教师课例展示、教研组阶段成果交流、教师案例分享等方式提高教研实效。
(2)关注毕业班
加强听课、教研指导,通过调研、专题会了解教师和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3)关注骨干、新教师发展
提要求,加压力,协助其成长。
(4)关注拓展类课程实施
从设计空间的使用,课程开发方案的改进,到课程实施环节存在问题,以及课程跨界的协调,过程资料的积累等。加强过程指导,及时提出指导意见。
4.进行成果展示,促进彼此教学相长
(1)开展“走向课程深处”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通过教师的每人一堂课、教研组研究成果汇报、思维与设计案例、“思维培养”亮点我发现、“我的课程故事”等交流,梳理研究成果,调整改进研究方式方法,提升研究品质。
(2)开展学科特色工作展示活动
特色学习方式的交流、特色作业的展示、优秀试题评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科、学段之间的相互相学习和思维碰撞。
(3)开展特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搭建展示平台,呈现各类特色课程的学生成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受阳光设计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多元变化。
(4)开展第三届“戏剧节”展示活动
从剧本创编、导演、表演、服装、背景、音乐、海报等多方面鼓励学生的原创思维、原创设计、原生态表演,多元呈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附:各月工作重点
2月份:
1.做好课程及课表的调整安排工作
2.做好各学科计划的撰写
3.特色课程材料上交
3月份:
1. 试卷大家谈
2. 教育教学“一日调研”
3. 学习并明确学校课程七彩维度目标、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德育培养目标
4. 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思维训练和学习目标制定
5. 走班课程和社团活动筹备、选课、开课
6. 开启“晨诵、午书”活动
7. “每人一堂课”报课
4月份:
1. 合并整理,确定我校各学科学生学习目标
2. 阅读系列活动
3. 各教研组开展课例展示研究活动
4. 开展走班课程和社团活动
5. “每人一堂课”上课
6. 我的课程故事、我的课程经验撰写
5月份:
1. 各教研组开展课例展示研究活动
2. 开展走班课程和社团活动
3. “与生活对接,让学习更有质量”试题设计
4. 收集教师“思维与设计”教学案例并分享
5. 毕业班专题调研、会议
6. 第三届“戏剧节”活动筹备
7. 学校“教学节”
6月份:
1. 开展走班课程和社团活动及展示活动
2. 学科特色研究整理上报、交流
3. 学科特色作业展示
4. 第三届“戏剧节”活动
5. 毕业各项工作
6. 组织期末命题、检测等工作
7月份:
1. 各学科工作总结
2. 和谐进取团队评比
3. 各种教育教学材料收集整理
4. 招生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