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区级课题为重点,以个人课题为补充,科学管理,细化研究,切实提高教科研引领实效。
一、做好学校区级课题的研究
1.梳理反思中期研究工作
结合学校中期工作报告研究情况,把握德育一体化教育的发展的优势及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改进、调整,进行深入研究。
2.促进德育一体化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的融合
(1)提升“德育一体化”的认识
德育,简而言之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将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行动指南。传统的德育说教往往停在表面,难以内化于心,难以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因此,研究重点就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德育融入学科,融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2)走向学科深处
学科深处就是学科的核心、基石、结构、逻辑,而走向学科深处就是从七彩维度目标七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研究,打破学科界限,回归初心,坚定育人目标。进行走向学科深处的学科课程群、推进有效深度融合的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科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谐共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完成学校课程再造。
(3)指向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中,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不断夯实着精神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等。
3.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阳光德育课程
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学习和研究,吃透教材,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2)学科课程
组织各学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德育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学习用学科方法和学科意识去探究,去体验。
(3)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以传统节日为主要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如主题集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树立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为了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还将开展 “晨读午书”、“经典诵读”等活动。现代与经典碰撞,文学与文化传承,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
(4)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将继续保证每月都有德育活动主题,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队员们在德育活动中,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着“年年有主线,月月有主题,天天是活动,处处受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做好教师个人区级课题的研究
结合刘雅玮老师的《绘本阅读,快乐阅读,自主识字》、张存霞老师的《手工布艺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两项个人课题,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立足教学实际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数据分析,留下研究足迹,做好课题研究推进工作。
三、鼓励教师开展草根式研究
结合教师特长和实践,鼓励老师自行开展各具特色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如思维导图运用、废纸部落课、特色作业等,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做研究性教师,促学生发展。
四、开展研、学、做、创一体化研究
真正能给学生带来收获、影响和改变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就是指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1.关注思维方式培养的研究
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梳理思维导图使用的方式和策略;一方面通过项目研究和跨界课程实施,继续在不同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各学科整理出高阶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和有效策略,形成一定经验成果,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2.关注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应用的研究
充分利用课本这个载体,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深度挖掘、长度拓展、广度融合,积极创设和搭建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拓展延伸,去思考、去串联、去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3.制定学科学习目标,夯实学科基础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德育一体化培养目标,以及学校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指向育人,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学习目标,脚踏实地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夯实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