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区级课题为重点,以个人课题为补充,科学管理,细化研究,切实提高教科研引领实效。
一、做好学校区级课题的研究
1.梳理反思中期研究工作
结合学校中期工作报告研究情况,把握德育一体化教育的发展的优势及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改进、调整,进行深入研究。
2.促进德育一体化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的融合
(1)指向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中,我们努力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不断夯实着精神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在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等。
(2)走向学科深处
学科深处就是学科的核心、基石、结构、逻辑,而走向学科深处就是从七彩维度目标七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研究,打破学科界限,回归初心,坚定育人目标。进行走向学科深处的学科课程群、推进有效深度融合的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科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实践课程和谐共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完成学校课程再造。
学科基础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塑造;拓展课程关注自然生命的开琢,“十个一”工程,使学生生活更有品味、生命更有价值。主题实践类课程关注社会生命的建构,与己、与家、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与天地自然,凸显学生生活的层次性、强调活动与实践,建立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
继续进行学校课程的精细管理。20门教师自主研发的走班课、10个特色社团、17门实践活动课程群,通过创设的独具特色的“阳光少年”设计工坊,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动手制作等活动中,以设计为主线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进行从设计思维到设计体验到设计产品的系统搭建和实践体验,使课程成为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有趣经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助力学生的多彩成长!
3.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阳光德育课程
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学习和研究,吃透教材,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本学期,市南区西片学区三所中学和六所小学的校长、思政课分管领导和教师齐聚青岛贵州路小学,进行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大讨论。大家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就如何将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合力,铸魂育人,进行了讨论交流。
(2)学科课程
各学科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用学科方法和学科意识去探究,去体验。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真正从言行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3)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要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如主题集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树立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为了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还开展了“晨诵午写暮读”、“经典诵读”等活动。现代与经典碰撞,文学与文化传承,营造和谐的书香校园。在青岛市“中华情,春之声”朗诵比赛中,我校学生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4)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继续保证每月都有德育活动主题,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队员们在德育活动中,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着“年年有主线,月月有主题,天天是活动,处处受教育”的原则,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每月一主题的“海洋十品行”活动,劳动技能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不仅获知、提能,还促进了德育认知。特别是本学期开展的第三届戏剧节活动,不同的年级分别从传统文化、海洋教育、绿色环保、红色基因、尊重合作等主题进行,从剧本创编、导演、表演、服装、背景、音乐、海报等多方面进行原创设计、原生态表演,多元呈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多元性。
二、做好教师个人区级课题的研究
结合刘雅玮老师的《绘本阅读,快乐阅读,自主识字》、张存霞老师的《手工布艺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两项个人课题,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立足教学实际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数据分析,留下研究足迹,做好课题研究推进工作。
三、鼓励教师开展草根式研究
结合教师特长和实践,鼓励老师自行开展各具特色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如思维导图运用、废纸部落课、高阶思维培养、特色作业等,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做研究性教师,促学生发展。
四、开展研、学、做、创一体化研究
真正能给学生带来收获、影响和改变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就是指将知识与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用于解决问题,以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等认知策略。
1.继续关注思维方式培养的研究
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梳理思维导图使用的方式和策略;一方面通过项目研究和跨界课程实施,继续在不同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各学科整理出高阶思维培养的实施路径和有效策略,形成一定经验成果,真正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2.关注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应用的研究
我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真正的发生,所以“悦动课堂”不应只在课堂上,更是课堂的拓展延伸,到课外,到生活实践中。我们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引领者等方面进行了拓展研究。
(1)教学内容的拓展。我们各学科积极开展了学科活动,如,科学在认识了《岩石》以后,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制作岩石百宝箱,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将学习置于课堂之外更广泛的背景之中。再如,劳动课后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运用,学会生活。制作环保书袋、到书屋去义务打扫卫生、结合海军节制作书的腰封等,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多样的体验成长。再如,语文学科的“晨送午写暮读”活动、整本书悦读活动等,鼓励家长参与其中,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亲子学习成为流动的风景。
(2)教学空间的拓展。校园中发现春天,表达春天,作文课搬到了校园;除草种植,科学课搬到了种植园;“红领巾心向党,我与祖国共成长”思政课搬到了李慰农烈士主题公园……这样的课堂,这样的体验,打动的是心灵,灵动的是思维,感动的人物,生命也因此而生动。
(3)教学引领者的拓展。阳光家长讲师团、校外志愿辅导员也纷纷被邀请到校内,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分享。多元的课程,多元的文化,铸就了阳光悦动的课堂。
3.制定学科学习目标,夯实学科基础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德育一体化培养目标,以及学校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指向育人,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学习目标,脚踏实地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而夯实学科基础,学会基本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