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聚焦课程 问学悦动 青岛贵州路小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与教学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2019-12-14 阅读次数:337

本学期,基于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结合2019年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工作要点精神,致力于我校稳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思路,将以“铺陈红色底色,铸我七彩课程”为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德育和课程的双翼同飞基础上,努力达到“重振贵州风骨,再展百年华章”办学追求。

一、深化课程建设,明确着力点

1.问道深化课程建设目标

立德树人理念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不仅要让学生做人,还要育人。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不断夯实精神与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改变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在拓展实践探究中,去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与互助,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在我们的培养下,努力让学生毕业时成为真正的系统思考者和设计者,并形成多方面考虑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深化课程建设着力点

经过两年的课程行进,学校不仅架构了“阳光暖心,七彩贵州”课程体系,还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了一些探索和收获,如何走向课程深处,凸显贵小特有的课程特色呢?经过审视思考,我们打算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方面,借助于“悦动”课堂,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借助于走班课,在拓展、实践课程中进行项目式跨学科学习体验。也就是经历从分学科——学科整合——延伸应用的过程,让思维与设计先行,在探究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行思结合,进行“问学式”悦动课堂研究

(一)定义“问学式”悦动课堂

结合学校课程培养目标,在学科课程中打造“问学式”悦动课堂。通过对理念解读、实施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的研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养。

1.内涵解读

“悦”,高兴、愉快。还有“喜欢”、“乐于”之义。对于学生,就是课堂上喜欢接受、乐于参与,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有美好的学习体验。

“动”,对于学生课堂上必有内隐和外显两方面。内动,动趣、动情、动思、愉悦;外动,交流、讨论、合作、活动等。

“问”,不知道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学”,钻研、获得、掌握知识。

   “问”是学习的引擎,以“问”启学,以“问”促思,引导学生深思、广思、活思,从而完成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活动。

因此,“问学式”悦动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思维创新、人人发展的理念。

2.实施方式

以“问学”推进“悦动”课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探为中心、引导启发、开发潜能等来实现,体现主体化、活动化的特点。

3.教学模式

创境———提问———聚焦———探究———归纳———生发

创境激趣   自主思考   讨论交流   设计方案   分享交流   迁移运用

展示目标   提出问题   聚焦问题   合作探究   点拨总结   拓展提升

4.呈现结果

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改变思维、彼此成就,从而实现个人的创新发展。

(二)实施“问学式”悦动课堂研究

1.确立每个学科的研究主题,并形成研究方案;

语文学科:悦读乐写,促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

数学学科:悦思乐探,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英语学科:悦读乐说,促学生语言思维发展

科学学科:悦探乐创,促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道法学科:悦生活乐实践,促学生道德素养提升

音乐学科:悦动打击,促学生韵律素养发展

美术学科:悦品乐创,促学生审美思维发展

体育学科:悦动乐健,促学生体质发展

2.以课堂为载体,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制定课堂评价观测表,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3.积极探索日常教研,提高教研质量。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全程参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互动教研活动。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有价值意义的案例,形成各学科“问学式”悦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以提质学生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

1.每个学科进行班级后30%学生摸底,了解学情、问题及发展点。

2.通过教研、课堂、作业、辅导、心理等多方面研究,探究相应策略,并自主运用多种方式关注学生过程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3.通过“一日调研”、随堂听课、备课作业检查等方式关注帮扶过程和效果。

4.借助于激励措施带动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和发展。

三、梳理采撷,凸显“七彩课程”实施成果

随着在教育信息2.0到来的时代,这些变化正和我校的拓展课程之目标不谋而合。我校将以海洋为突破,撬动学校特色课程前行

1.问道“以海育人”

立德树人理念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海洋十品行”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走近了海洋,但如何走向深入、走向广域?我们认为在问海学会海洋知识,学习海洋精神的同时,改变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他人和社会,去学习利用海洋资源,尝试去设计海洋活动,努力成为真正的系统思考者和设计者,形成多方面考虑问题、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聚焦“海式”课程

课程,无疑是推动“以海育人”的引擎。经过两年的课程行进,学校不仅架构了“阳光暖心,七彩贵州”课程体系,还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了一些探索和收获。为使我们的课程有魂有根,有技有能。本学期,我们将“用海洋造纸撬动特色前行”。尝试借助于在学科课程中对学生培养的高阶思维,运用在拓展、实践课程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体验中。

1)微培训,让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有法。

学生需要学习,改变,老师更需要学习,改变。为此,本学期,将针对拓展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菜单式微培训,让老师的课程引导和实施有加有力,也让我们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更加走向专业。

(2)细指导,让以设计为载体的学习过程可寻。

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项目接单(问题)设计构想——头脑风暴——设计优化——实践探究(动手打样)——成果发布(产品发布)。在这里,让思维与设计先行,涉及到海洋研究性学习、海洋故事创编、绘画、海洋原生态造纸、海洋剧本创编、道具设计与制作、表演与表达、LOGO的创意设计等,在探究与实践中去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观察比较、实验探究、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动手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立德、动手、动脑中,站在更高、更系统、更清醒的层面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资源。

(3)实案例,让各门课程探索有果。

在老师们独自开发的18门课程中,有突出steam特色的科学、工程、数学、信息等学科的动手操作类课程;有突出创编、想象、表演等特色的文学、社会、语言类课程;有突出创意、设计、制作的艺术、生活类课程。尽管类别各有不同,但都以设计为先,以动手、体验为主要探究方式,最终体现孩子们的思维和设计,促进他们的个性创新发展。本学期,将把这些不可多得的真实的案例记录下来,让我们的课程探索有些许成果。

3.衍生海洋文化

与此同时,继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每月一主题的“海洋十品行”活动,各种海洋研学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知、提能,促进海洋认知、德育认知。多元呈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海洋教育的多元性。

四、多元展示,绽放七彩课程研究精彩

1.开展“问学悦动”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通过教师的每人一堂课、教研组研究策略、教学案例、我的学困生帮扶妙招等交流,梳理研究成果,调整改进研究方式方法,提升研究品质。

2.开展学科特色展示活动

结合学科特点和变化,分学科开展学科展示周活动。

3.开展特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一方面,搭建展示平台,呈现各类特色课程的学生成果;另一方面,“我的课程案例”撰写活动,全面呈现我校课程实施以来的成果。

 

附:各月工作重点

9月份:

1.做好课程及课表的调整安排工作

2.做好各学科计划的撰写

3.进行期初调研

4.“问学悦动”课堂研究启动

5.各学科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

6. 课程微培训

7.走班课选课、开课,社团活动开课

 

10月份:

1.  “问学悦动”课堂评价观察表制定

2.  各学科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3.  教育教学“一日调研”

4.  课程微培训

5.  走班课和社团课活动

6.  开启“每人一堂课”研究活动

7.课程案例指导

8. 各学科举办学科周活动(方案、过程资料)(艺术、科学、道法)

 

11月份:

1. 开展“每人一堂课”研究活动

2. 各学科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3. 课程微培训

4. 课程案例指导

5. 走班课和社团课活动

6. 各学科举办学科周活动(方案、过程资料)(语文、数学)

    7.完成海洋书的过程资料收集

 

12月份:

1.  各学科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2.  走班课程和社团展示活动

3.  各学科举办学科周活动(方案、过程资料)(英语、体育)

4.  形成各学科“问学式”悦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5.  收集教师教学案例并分享

 

1月份:

1.  组织期末命题、检测等工作

2.  各学科工作总结

3.  各种教育教学材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