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致力于我校稳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思路,围绕学校“铺陈红色底色,铸就七彩课程”工作思路,本着德育和课程双翼同飞的目标,以区级课题为重点,以个人课题为补充,凝神聚力,科学管理,细化研究,切实提高科研引领作用,提升办学品质。
一、学习提升,做科研课题的明白人
只有做科研,在科研的引领下才能在教育教学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踏实。为此,我校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视,通过区域培训、自学自悟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升科研专业能力,努力做科研的明白人。这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二、自查完善,推进学校科研课题研究
(一)梳理前期研究工作
结合学校两年来的研究工作,对照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进行自查,根据工作实际,梳理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调整,明确推进线路,完善研究内容,查漏补缺,积累研究成果。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建设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坚持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制度,研讨班级管理方法,拓宽班主任培训渠道和多样化内容,深入进行德育科研探索。开展“班主任节”,以抱抱我的老师、画画我的老师、写信给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等多种形式,拉近学生与班主任间的距离,增进同学们对老师的情感。另一方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育人手册》,总结记录育人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学期末进行总结交流。
(三)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学校结合区域课题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融合,并序推进。
1.阳光德育课程
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学习和研究,探究创新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挖掘德育素材,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2.学科课程
(1)“问学式”悦动课堂,推进学科德育素养。
结合学校课程培养目标,在不同学科课程中打造“问学式”悦动课堂。以“问学”推进“悦动”课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探为中心、引导启发、开发潜能等来实现对学生主动思维、团结协作、关注生活等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并形成了学校“问学式——六环节”教学模式,获得市南区首届悦动课堂优秀教学法。
(2)学科德育点梳理,让德育渗透有指向性。
结合教材的变化,我们在各学科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对各学科上册教材德育点全部进行了单元梳理,并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用学科方法和学科意识去探究,去体验。
(3)学科特色实践活动,让德育渗透落地。
德育真正发挥作用不应只在说教中,更多地来自真实的践行中。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特色活动,口算小达人、解决问题小能手、数学创意画、讲故事大赛、百字无差错、职业体验、小小说大赛等,绘本阅读及模仿秀、单词闯关、词组达人等。拓展悦动课堂的样态,从课堂走向课后,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知行合一。
(4)跨学科项目式走班课程,让德育渗透多元。
我们通过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学习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经历项目驱动、创意思考、头脑风暴、体验实践等过程,在通力合作、思辨创新中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如,结合立德树人、劳动技能的培养,我们坚持善思与劳动同行,重点推出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如废纸部落、食品设计与制作等,让学生了解中文明——造纸术、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造纸、烘焙等基本技能,带着设计思维去研发新产品,感受创造发明、海洋强国、文明互鉴和劳动快乐。
3.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要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结合纪念日,开展“爱党爱国爱家”系列德育主题活动。深化“非遗”进校园,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了解“兔儿爷”的传说;寻访身边的非遗传承人,结合垃圾分类走进“皮影戏”。
通过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了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
4.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努力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精神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1)“以海明德”德育项目
继续开展了“以海明德十品行”推进月活动,落实每月一品行评比活动。利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课、板报展示等形式宣讲,使全体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十品行的内容,并把它作为行动的标准。
(2)“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把握建国七十周年重大教育契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开展铺陈红色底色“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壮丽70年,我和祖国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了“共和国故事汇”、“向国旗敬礼”普法主题队会、“与国旗同框”、“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烈士纪念日大队集会等递进式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3)落实“尊重他人 学会合作”德育主题
积极响应市南区“尊重他人 学会合作”德育精神,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多层面活动同时推进,促阳光少年健康成长。‘赞赞身边的“他”’,让尊重与合作并行;“手拉手,共同搭建爱的桥梁”,孩子们合作设计制作礼物,让甘肃的小伙伴真切地体会一份来自青岛的真挚友谊;“尊重他人
温暖你我”小卡片蕴含大道理。
(4)推进实施“劳动助成长”育人项目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从初始年级细化劳动培养体系,开展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三个角度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借助社区的力量进行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垃圾分类皮影戏等多种形式的推进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
三、重点指导,做好教师个人区级课题的结题
结合刘雅玮老师的《绘本阅读,快乐阅读,自主识字》个人课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结合开题报告、教学实际、走班课程,将相关研究内容分类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梳理完善,按照科研课题结题的相关要求完成了教师个人研究课题的结题材料的整理汇报。
四、反思总结,期待科研工作更进一步
本学期,虽然我们结合学校区规划课题进行了扎实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和成果,但是反思过后,也有思考。如何更好促进科研与其他工作的结合,按照科研的方式及时梳理整理,如何引导老师们将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草根性研究形成成果,还需要不断尝试。
相信,有了对科研的初心和思考,我们将在下个学期着力系统研究,及时关注过程,学—研—做—思,更好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