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发展言语智能,落实语文要素 ——青岛贵州路小学四年级语文组参加青岛市语文在线研讨活动

发表时间:2020-05-20 阅读次数:389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扎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59日,我校业务干部和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青岛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的线上研讨活动。

培训中,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张淑英老师和胶州市正北小学庄海燕老师做了《落实语文要素,发展言语智能》的报告,深入浅出地对四年级语文下册做了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两位老师从单元整体入手,关注语文要素,对于不同类型的单元目标,深入浅出地提出了教学目标的确立、方法和策略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两位老师还针对深入课文解读,发展语言智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策略。

我校四年级语文老师认真学习,做好记录,并在培训后进行了再交流。特别是针对张淑英老师提出的,提高学生语言智能,感悟诗情,提高学生诗歌写作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校四年级老师们一致认为,真正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智慧是在言语现场生长出来的,张淑英老师提出的“发展语言智能,落实语言要素“和我校坚持的“悦读乐写,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高度契合,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和反思。

 

结合张淑英老师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两把握”和“四不要“,老师们纷纷谈出了自己感受。

一、两把握: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度,把握现代诗歌教学的特点。

        诗歌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阅读和想象补白中体会诗歌韵味,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温老师认为:应该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感知个别物象人手,把这些个别物象在头脑中再组合再创造,构建一个整体形象,从而准确把握全诗。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生发的过程。

        刘老师认为:诗歌朗诵是最重要的,反复朗诵才能体会关键词语含义,每节课我都坚持让学生举手朗诵,或课下发语音给我,这样能保证学生的朗诵热情,锻炼朗读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李老师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在班级召开诗歌朗诵会,结合朗读对诗歌进行比较补白想象,同时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写法。这里的想象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而比较阅读则能促进学生建立关联,有表面走向深入,促进学生向深度思考。

二、诗歌教学的四不要:不要对诗歌中的意向过度解读。不要过多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关于诗歌的知识不要过度拓展。独特的语言表达不要过多分析。

      刘老师认为:诗歌解读不易过度,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联系生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感受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温老师认为:我也认为我们对诗歌的意象少一些支离破碎的拆解分析,对一首诗,从头至尾,层层解剖,把一首好端满的诗切割得支高破碎,面日全非。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感知个别物象人手,把这些个别物象在头脑中再组合再创造。构建一个整体形象,从而准确把握全诗。

李老师认为:对诗歌的知识不要过度拓展,诗歌主要是感受诗歌美,韵律美,如果过度拓展,反而失去了文章的美感,对于诗歌的主题过度解读,反而离开了诗歌的本质,应该根植诗歌,回归语言本质。独特的语言表达也不要过度分析,因为诗歌的作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有时不符合语言规律,学生也难以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美感即可。

三、感受单元教学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服务于生活化习作的课程整体编排,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诗歌写作,促进语言智能。

刘雅玮老师认为:单元的课文编排,将诗歌写作方法贯穿于本单元的课文教学,也为诗歌写作打下基础。我在班里举行了写作七彩童诗活动,让学生根据颜色来创作童诗,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姗姗老师认为: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是语文的主要目的。单元教学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服务于生活化习作的课程整体编排,能够为学生诗歌写作提供范例,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我在班级里号召同学们编写诗集,并配上插图,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成果可喜。

温媛老师认为: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创作的小诗,合作编成诗集,能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

本次培训教研,大家收获满满。在吸取专家的教学智慧的同时,大家明确了关注诗歌创作的要求。即落实语文元素,发展语言智能,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让思维在悦动的课堂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