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贵州路小学2018-2019学年度 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报告

发表时间:2020-11-30 阅读次数:524

青岛贵州路小学2018-2019学年度

五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报告

一、   自评工作概况

依据市南教督字【201918号文件精神,学校成立五年发展规划工作的自评小组,制定学校的自评工作方案。

明确自评工作意义:认真落实自评机制,全员参与、实事求是围绕学校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通过自评,及时总结工作的经验,提炼亮点,将亮点工作深化,凸显办学特色;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作为有力的抓手,进行整改或者调整。正确发挥中期自评的作用,切实能够在自评工作促进学校新的发展和提升。

组织分工:成立五年发展规划工作中期自评领导小组,下设专项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及各工作分管主要负责人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日程安排及程序方法:

11月上旬:成立自评领导小组,市南教督字【201918号文件精神。依据自查内容,分解工作任务。

11月中旬:各专项小组负责人对工作目标达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专项自查报告。

11月下旬:各专项小组将报告提交学校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汇总后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自评报告。

效果与反馈:根据学校的自评报告及社会化满意度报告、区教体局督导室的评估报告,对五年规划中的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及措施等进行适当调整。

二、2018-2019学年度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工作自评

第一部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总体落实

学校围绕“为了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快乐”的办学理念,紧扣打造“和谐于心  知行合一”的阳光教育特色目标,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以“阳光管理  阳光团队  阳光课堂”为重点建设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阳光办学模块,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强化立德树人意识,构建七彩阳光课程体系,打造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建立阳光管理长效机制,精心设计学校的“内涵提升”“专业品质”“特色建设”,不断提升阳光教育文化品质,让“阳光教育”更有温度,呈现更有生机活力的贵州教育新生态。

第二部分:学校发展主要任务和举措的本学年度达成情况

A1学生发展:秉教育使命,立德树人

1.全员育人作保障

学校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和队伍。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从自学自训、互学互训和集体培训三种方式入手,开展“阳光师生 心手相牵”班主任节,给班主任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渠道。全体教师结对受导学生,对受导学生适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

2.深入践行“十个一”项目。通过学校课程、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舞台。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健全“十个一”评价手册。

3.扎实开展有效德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海明德十品行”每月一品行评比活动,以“海之仁”“海之容”“海之搏”月主题活动促品行养成。重点开展“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主题活动。以“阳光少年,海洋情怀”为主题,构建并形成了以“海洋+文化”、“海洋+课程”、“海洋+实践”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德育一体化体系。

4.培养劳动美德,实施“劳动助成长”。从“学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开设了手工布艺、篆刻、烹饪、造纸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会一门“劳动技能”。坚持开展卫生值周、午餐自我服务劳动。编制了年级梯度家务劳动指南,让学生分阶段针对某一项技能在家专门练习。利用学雷锋月及节假日,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实践活动。

5.落实阳光运动,实施“2+X”体育:全面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的目标,丰富大课间活动,通过校内外联动,扎实推进学生体质监测。开展学校体育节,丰富体育社团。抓好美育,实施“艺海探航”。通过课堂、走班课、社团三种形式,“艺·灵动”美术创意展、合唱节、“阳光童年 戏融校园”戏剧节不同活动,推进全员艺术素养提升。

 A2教育教学:夯教育根基,聚焦课程

1.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阳光暖心 七彩贵州”课程体系,以“设计与思维”为突破,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进课程的实施,并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特色课程。

2.积极开展了“问学式”悦动课堂的研究,通过八个学科主题研究、课例研究加以推进。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以“问学”推进“悦动”课堂,通过“六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探为中心、引导启发、开发潜能。同时,通过小老师上讲台、高阶思维培养、小组合作、问题项目式探究等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同时,积极尝试教育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

3.积极提质减负,关注学生的分层,从课堂教学、作业、心理等方面全面加以关注,因材施教。

4.积极进行评价的探索。以“七彩阳光”课程为载体,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分别从学生学习力、生活力、“十个一”综合素养、习惯养成等四个方面展开多元评价。并将课堂过程性评价、课后成果性评价和活动展示性评价综合开展,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突出全面性、多元性、激励性、反思性。

A3教师队伍:行教育责任,锤炼业务

1.教师队伍培养突出价值引领。利用好“学习强国”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时事要闻、新春专题、畅想祖国、每日金句等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摘抄笔记、思维导图等形式,引领着教师价值追求,倡导着教师的家国情怀。

2.教师队伍培养突出师德师风建设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教师的号召,注重教师个体的修养、教养、涵养。

1)建章立制,立德笃行。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通过学生座谈会、家长问卷、家委会等途径,听取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师德建设。(2)丰富载体,滋养品行。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以教师节、师德活动月为载体,开展师德宣誓、学身边的榜样、写爱生教育故事等形式开展师德教育实践活动。

3.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提升教师专业尊严

1)愿景式全员培养。面向全体教师,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结合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区域开展的教师分层培训,教师制定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记载个人成长记录。

2)团队式跟踪培养。对于初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组建梯队,携手打磨教学课堂,帮助不同教师群体实现专业发展。

3)多元深度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专题学习、团队互助、等研修途径,开展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围绕“高阶思维”“悦动课堂”研究主题集备教研、课程开发、“一人一堂课”教学展示促教师技能提升;开展读书提升工程,以全员阅读、分层阅读、深度阅读、分享阅读等厚养教师学识;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远程研修、电子书包等促教师现代化信息素养;开展高端项目培训,参加了德育创新工作与班主任的名家论坛、儿童阅读论坛、现代化学校发展论坛、教育生态思想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学科研修等;根据学科特点、兴趣爱好,教师积极参加个性化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广泛,课程建设、传统文化、国际理解、师德提升、家校沟通等,丰养教师学识,开阔教育视野,促教师专业拔节发展。

A4领导与管理:集教育智慧,依法治校

1.党建引领促发展

学校党支部立足“把方向、带队伍、抓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精神文明为抓手,提高党建质量。聚焦党性教育,实施“园丁修身”。抓实班子学习,培养学风之源。抓实党员学习,培育学习型组织。将红色基因、思政课理念贯穿全过程,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规范组织建设,实施“灯塔引航”。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主题党日,开展情景党课。与勤政廉政结合,完善《集体议事规则》《“三重一大”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并严格执行;树立全局观念,实施“党建促校建”。树立“党建+”思维理念,通过采用多种形式探索实施“党建+育人”“党建+教学”“党建+文化”等融入式党建工作法,将党建和推动学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制度引领规范

坚持依法治校,优化管理结构,工作机制健全。依法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制度。运用《管理权限》,实行专干、专管和项目负责制。坚持校务公开常态化,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学校阳光管理坚持一日巡视、管理重心下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校园安全,关注教育细节,关注师生需求。在走动中捕捉细节中的爱与感动,形成每日反馈中的“感动花絮”,展示榜样教师、学生的风采。

   A5学校特色:开发海洋特色课程 经略海洋点滴做起

以“阳光少年,海洋情怀”为主题,全面推进“以海明德” 海洋德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并形成了以“海洋+文化”、“海洋+课程”、“海洋+实践”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德育一体化体系。塑造海洋特色环境,创建海洋育人氛围。开辟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文化长廊,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班团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为师生系统地讲解海洋文化知识,使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意识深入到每位师生心中。以课堂为阵地,让海洋浸润课堂。学科知识与海洋有机结合,将海洋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走班课、社团整合,使海洋教育系统、规范地进入到每一个班级。发挥海洋地域优势,积极拓展海洋知识教育活动载体。一方面,分年级开展海洋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通过海洋手抄报、绘画作品、绘本故事、小论文、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现海洋研学成果。另一方面,开展海洋国防知识竞赛活动,在戏剧节中表演环保小剧,引发对海洋保护的深入思考,组织学生走进团岛灯塔、八大峡广场、唐岛湾等地进行海洋研学活动,各种海洋研学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提高了能力,收获了硕果。

第三部分:重点项目——课程建设

对学校课程不断完善,深度构建,以课程为引擎,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育情怀——调整课程目标

在课程建构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当今世界信息化迅猛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成的共识就是课程建设需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它强调人的创造性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以及全球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边思考,边改进,确立了我们课程建设的目标。

二、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架构

作为走过八十年风雨历程的老校,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从社会需要的人才出发,学校构建了“阳光七彩”课程体系。以“提升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发展学生“精神涵养,社会责任,科学探究”为目标,力求将文化、课程、教学相融,进行课程的深度建构。从“养正润德、人文经典、健康生活、启智善学、多元文化、海洋科创、审美修身”七个维度入手,通过“基础+拓展+主题实践”三类课来给学生创设多元的课
程供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阳光暖心 七彩贵州”三级课程体系

三、深耕细作——推进课程实施

学校在课程实施中,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里,德育是首位,课程是载体,思维与设计是突破方式。

(一)基础类课程

进行的是校本化实施。一方面,结合学科素养确定学科培养目标,通过学科内整合和跨学科整合,促进国家课程的深度挖掘、长度拓展、广度融合,在知识和能力上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另一方面,以“高阶思维”为抓手,在不同学科,通过项目研究带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学习方式上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为此,学校打造了“问学式”悦动课堂。以“问学”推进“悦动”课堂,通过“问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探为中心、引导启发、开发潜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过对“悦动课堂”的认识解读和课例研究,聚焦学生思维发展,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动在体验(口动、眼动、耳动、手动)、动在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也让教师生长出实践智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为了更加突出实效和学科特点,进行“问学式”悦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八个学科,开展了基于学科特点、基于主题的研究,并逐步梳理了“问学式”悦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与此同时,积极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小老师上讲台、思维导图的广泛应用、小组合作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校还结合《课堂评价观测表》,进行课堂观测、课后检测、记录上课发言情况,用实例和数据落实“问学式”悦动课堂。     

(二)拓展、实践类课程

我们基于实际问题、特定项目去学习。以设计为先,探究为法,系统应用为主。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要满足德育渗透、服务生活、问题解决。

2.规范课程范式流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要经历整个学习过程:项目接单设计构想——头脑风暴——设计优化——实践探究(动手打样)——成果发布(产品发布)。

如,海洋书的制作,分别由“废纸部落”、“绘本创作”、“唯美童画”、“手工布艺”几个项目组进行群组,分别经历了上述探究流程。让大家有了难忘的探究学习、合作互助的美好体验。

3.小班化大课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时间和针对性。

4.注重“典型细节”的挖掘。有的集中宣传,强化优势;有的重点扶持、指导,引领走向深入;有的联姻整合,项目式推进,慢慢提炼,形成品牌。

四、花开今朝——收获成长

我们学校的“阳光暖心 七彩贵州”课程充分发挥评价的定向、激励和调整推进作用。经过实践,今朝花开。孩子们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小老师上讲台、思维导图的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老师们也在不断收获,多人在全国、区、市课中进行展示。课程开发或获青岛市精品课程,或入选《要素重构——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书。各级各类课程活动展示也屡获赞赏,“海洋造纸”、“食品设计与创意”、“教育戏剧”、“手工布艺”都成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  实施规划的突出亮点及成功经验

(一)、家长学校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1.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有固定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如“家长委员会组织名单”、“家长学校组织名单”等,由校长、教导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

2.各项制度扎实有效

学校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家长委员会职责》、《学员考勤制度》、《家长联系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沟通的措施和途径,使家校沟通制度化,常态化。

3.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

授课每月一次,由学校领导、优秀班主任、以及外聘人员共同授课,思考到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学校的家长学校采取了分年级授课的方式。本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因材施教的原则,分不一样年段制定授课计划,选取适合本年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资料进行培训。

家长学校不断改变形式,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资料,授课人及时间,然后开发选课系统,让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主题,这样的授课更加具有针对性。

、挖掘凸显课程特色

1.技能的交叉

我们课程学习是一个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而且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调用所储备、理解的知识,通过不断讨论交流、发现尝试、搜集提取、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整个学习。这是融合了学习动机、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团队协作、问题与反馈等于一体的学习。

2.基于问题学习或基于项目学习

把学习放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主动地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强调情境化

问题往往产生于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也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

4.综合性

以设计为主线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生通常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项目研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文基础,学生们会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项目容量大、周期长,会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甚至是一个个小项目的统整、叠加,所以综合性极强。例如,海洋环保书的制作,“向海而生”海洋小书的诞生,无论从原材料环保纸张,到文学作品的创编,到绘本的创作,再到装订的设计,经历了 STEAM过程,将科学、数学、艺术、文学、工程等学科相融合,贯穿课内、课外、生活的各个方面。

5.拓展延伸性

我们的课程,除了在校内有老师的指导,我们还鼓励学生到校外,走向场馆、走向单位、走向展会、走向大自然。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场景的参观、培训、体验,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更宽泛的内容,接触到不同的人,深处一种不同的环境,反而会吸引孩子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倾听他人的声音,慢慢拥有一种无边界的心胸和视野。这种多样的学习经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劳动教育异彩纷呈

为深化落实《青岛市中小学生“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青岛贵州路小学在劳动教育中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从学校劳动、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生活技能、饭食烘焙、绿化种植等多种方式进行,助力学生成长。

1.劳动教育分层次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比如:低年级系鞋带、整理书包、洗小衣物、会扫地;中年级刷碗、叠衣服、缝扣子、洗菜择菜;高年级做水果拼盘、洗衣服、打扫房间、做简单饭菜。用“劳动成长清单”记录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






1568352897(1)


2.家校结合提技能

一方面通过家校配合,培养学生在家中进行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家务劳动锻炼,配合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大队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等契机,引导学生同家长义工一起,以志愿服务队的形式走进社区、街道、公园、养老院、图书馆等地方定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3.手工布艺懂针线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利用综合实践课和走班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穿针引线,进行手工布艺的制作,连孩子们表演用的领带、蝴蝶结,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4. 食品设计会生活

在“食品设计与创意”课堂中,孩子们研究面粉的多用途,探究饼干制作的科学厚度,烤制杯子蛋糕,设计制作各种美食,一个个变身家庭小厨师。

5.海洋造纸懂传承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废旧纸张结合浒苔、虾皮、贝壳等海洋元素,制造出一张张色彩、纹理、大小各异的纸张,变身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本独具特色的海洋书。

6.爱绿护绿会种植

学校在班级开设种植区,在后院开设种植试验田,在家中延续种植体验,让孩子们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习栽培技能,学会关爱绿色植物,为家乡的碧水蓝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7.劳动周记人人夸

孩子们将自己家务劳动的过程和感受等一一记录在周记中,既锻炼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劳动感悟,同学之间的周记分享果更是激发了大家劳动的积极性。

四、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1教育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但是目前,在海洋教育实践基地的探索合作中,还没有做到系统性、规划性,目前基地数量较少,活动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基地。

突破与整改:整合现有人力、物力、场馆等资源,探索家长资源,设计比较符合现实的海洋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空间。

优化整合海洋基地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挖掘内涵,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效性的海洋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爱上对海洋的探索。

主要问题2我校在悦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梳理了“问学式——六环节”教学模式,聚焦学生思维发展,以展现思维过程为核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科不同、年度按不同、教师层次不同,目前有的学科有的老师落实不到位,使目标达成度不高,学生教学质量还需提升。

突破与整改:我们将对“问学式”悦动课堂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学科特点,开展主题教研,梳理相应教学策略。以各学科主题方案、分解目标、达成目标方式等推进研究的实施。

同时,加强课例研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质疑释疑,体验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懂到懂的过程。

通过课堂观测、课后检测、发言统计、平时抽测等方式,督促课堂的改进。

继续倡导学习方式的改进,如小老师上讲台、小组合作、思维导图应用等方式工具改进教学。

通过分层教学研究、学科节活动、特色作业展示、教研组建设等推进悦动课堂,促进师生共进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