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与有私 ——如何处理孩子的信息权
四年级一班 学生:张雨晴 家长:张玉鹏
说实话,看《父母课堂》开始是被迫的。一来是工作一天比较劳累,回家就不愿意再看书;二来检查女儿作业已被妈妈承包,我一般无权也无意干预。后来经不起女儿再三要求,就随意翻阅了几期。咦!《父母课堂》还真不错呢!很值得家长们认真阅读,慢慢品味,细细琢磨。
这几天“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在青岛举行,昨天看了一期的电视转播,其中一个辩题是父母应否查看孩子的信息?再看第十期《父母课堂》上几篇关于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文章,引起了不少思考。
孩子是有隐私权的,孩子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孩子的信息却应区分为应公开、可公开、不宜公开的不同等级。与此相关联的,父母对孩子的信息就区别为必须知道(必须准确掌握)的、可以一般性知道的、不宜直接知道的。对必须知道的,如孩子的身体发育、生活习惯、朋友圈子、兴趣爱好等,家长必须准确掌握,如果不知道、不掌握就是失职,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利孩子的成长,就像辩手举例说未成年孩子去参加所谓“模特大赛”,差点被无良导演“潜规则”而失足,《父母课堂》中《并非纵容》也提到类似问题。对可以一般性知道的,比如孩子经常和谁来往,孩子们喜欢什么游戏、玩具,和谁比较要好、和谁有矛盾等等属于孩子经指导能解决的事情,父母就不宜强行知道,更不宜采取偷看日记、邮件、短信、聊天记录等粗暴方式获取信息,应当采取交流、疏导、举例示范、提示互动等孩子可接受的方式获取,一方面了解这些信息后父母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提示风险、及时纠偏、预防不利后果,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教育交流、引导示范等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改进,更好的和孩子交朋友、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渠道。对于那些不宜直接知道的信息,比如孩子今天为什么和同学闹矛盾、为什么突然不愉快、为什么产生奇异怪想等真正属于孩子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做法,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建议做家长的不要强行直接获取信息,不要逼迫孩子非要回答这些为什么、非要公开这些相关信息。不然会直接引起孩子的不悦,甚至抵触和反抗。反复为之,就会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产生对立情绪,以后再想和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就几乎不可能了。
教育孩子是大学问,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做父母的希望孩子给自己留一些自主空间一样,公开一些、交流一些、保留一些,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欣赏,才能逐步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坦诚豁达、自强自尊、身心健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