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1-12-02阅读次数:350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线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说多了:一怕落漏知识点;二怕学生听不懂;三怕重点不突出。一而再、再而三的串讲。结果老师费力费时又费心,留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学生印象不深,记忆不牢,事倍功半。

      每每看到学生疲倦、教学艰难时,自己彷徨无奈:不讲能行吗?这样讲都不会,何况让学生自己去学!

      终于,我读到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对教师的建议》 (选自青岛市教师十一五读书工程《每周一读》2008年卷),很受启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

      布格尔斯基《对教师的建议》中的第58条指出,说不定所有的学生也都应该是教师。盲人来领盲人当然是不允许的,但至少某些任务是可以让一个学生教另一个学生的。布是研究学生心理的,同样的知识要让学生来教,受教育者肯定更易接受,更易激发求知欲,一矢中的,妙哉!

      学生能教学生吗?布进一步指出,“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第4条)

      学生必须有学习的准备,预期的反应必须要达到(第40条)学习需要时间(第59条)。话再明白不过了:只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充足的预习准备,并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教会学生就能够成为可能。反观我的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缺少了这些因素:比如一堂课,往往在老师冗长的讲解结束时,学生才明白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比如我往往忽视学生的提前预习(固执认为安排了学生也做不到);比如每堂课留给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真的太少。

      对于好同学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这种普遍现象,布格尔斯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必须这样看待个别差异。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值得尊重。他的行为不是受到本性的驱使,就是受到所受训练的指使。了解气质性格的差异尤为重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同样地学习所有的技能或反应的。要促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长处(第5条建议)。多科学的解释!就是说,学生达成的目标,要有分层目标,不能一刀切!要让所有学生每堂课达到同样的目标要求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

      我明白了,我经常埋怨那些所谓的学生原来他们不是笨,而是他的行为不是受到本性的驱使,就是受到所受训练的指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同样地学习所有的技能或反应的。倒是我这个当老师的,笨在不懂得教育心理知识,不尊重学生个人气质性格差异!怪不得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正在被布格尔斯基的建议所折服的同时,我有幸读到了介绍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我的课堂我主宰 教改经验的文章:九年前杜郎口中学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曾经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在校长崔其升的带领下决定从解决课堂上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入手!从而拉开了变课堂为学堂,教室为超市的教改序幕,短短几年时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焕发出惊人的生命活力!,竖起了基础教育非典型教改工作的旗帜。

      呜呼,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并不是最勇敢的人,而是最饥饿难耐放手一搏的人!与其固步死,不如移步生!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既然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被证实高耗低效,何不革新呢?

      于是从今年三月份起,我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悄悄的变化,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自领任务。我把下一堂数学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非智力目标、针对不同差异学生的层次目标(即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事先用小纸条发给各学习自助组。各组长提早告知本组成员预习和准备。

      第二步:自助接力。上课一开始,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读新知,自主学习。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其中小组长扮演小先生角色。本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书记员记录下来,以待下一步小组汇报时质疑。

      第三步: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本组通过合作学习,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是什么。对不清楚的疑难点向别的组讨教。

      第四步:交流点评。包括全班同学竞相质疑问难和发表见解。然后老师点评、总结并接受学生的质询。

      第五步:巩固提高。通过优化练习,达到巩固效果和提高升华的目的。

      刚刚实施的半月里,学生尽管感到新鲜,但并不适应。相当多的学生处在观望、等待状态,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老师偷懒。我对学生说,学习是你们的事,不能依赖老师,要相信自己和同学

      一个多月过去了。渐渐的,学生变了,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了,充满生气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成了习惯。当一个个难点被他们自己攻破时,甭提有多高兴了!只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向我询问。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叽叽喳喳、你呼我应、唇枪舌剑的景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似乎老师本事小了,但学生的本事却大了。实践表明:教不会的不一定学不会;听不懂的不一定学不懂;预习催生自信,自信促进成功,成功带来快乐。

      书香飘来天地新!回过头来看,在我对传统课堂教学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与经典的对话给了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一位哲人说过:教育有开发人与窒息人的双重功能。老师是园丁培育花朵,老师也可能是刽子手,掐掉花蕾的嫩芽。如果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教师的作用没发挥在恰当的位置,易生遗憾,事与愿违。

       老师们,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我们的积极功能,避免我们的消极作用,让我们腾出时间与经典文献结伴吧!唯有深深的读进去,沈浸浓郁,含英咀华。(唐·韩愈《进学解》)。才能读懂意境、读懂哲理,闻到书香;唯有读得出来,将经典文献的精神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生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并实践之,才能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去全面健康和谐成长。

      诚如是,则众多学者型教师出现在我们教师队伍的日子不远了。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