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为舞台,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情境教学模式强调感情(情)和活动(境)及其二者相互关系所发生的教学价值。一是活动,具体包括优化课外活动,开设野外活动课程(校外活动),组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以及创设形真意切的学科活动情境;二是情感,包括愉快、成功的心理体验及爱与被爱、兴趣与动机等心理机制。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了生动的形象,丰富了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而音乐情境教学法是运用制作精美的教具、优美的前景音乐、老师丰富的形体语言及和谐的师生交流,力图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在这里特指学生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下的动,是音乐性的动,它函盖了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音乐要素。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常常以体态律动来达成每个人对所听到的音乐的不同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形体动作去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在音乐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创情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从现代教育理论可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理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情感,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为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激发兴趣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音乐情感正是激发学生对学习需要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在音乐课中首先是激发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建筑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既顾及艺术知识体系,又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的课堂学习舞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展现自己的个性。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一个好的情景设计,能使学生记忆深刻,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之中,使学生整堂课都在这个美丽的情景中学习,那将是一种享受。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精彩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比如:我在一年级艺术课中教唱《嘀哩 嘀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意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不仅要充分钻研教材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捕捉低年级学生好胜、好奇、好动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的耐心观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我教你学”的单一模式,将唱歌、表演及游戏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的关系,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如在音乐课《春》中,我问:“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你能用边说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美丽的春天景象吗?”这充分发挥了发散性思维的作用,有的学生说春天有小鸟、有美丽的花蝴蝶;也有的学生说春天有春雷、春雨和闪电;还有的学生说春天有婀娜多姿地柳树等等。他们一边说,一边还表演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培养学生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营造出一种愉快、和谐、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在讨论过程中,在音乐的陶冶中学会创造,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自我。
三、创动境动起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想像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挖掘以情激学的方法,将音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巧设参与活动的动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学习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规律出发,体现出学生在“乐中学”、“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设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体现小班教学的互动性原则,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外延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进一步塑造(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学习歌曲《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时,我出示了农庄的场景,把歌曲中的小动物按先后顺序出现在农庄里,并让学生在演唱中模仿不同小动物的叫声和小动物的动作,他们边看边唱边演,很快就学会了歌曲。然后我有启发学生“我们的农庄里除了这些小动物,还有哪些小动物,你能把它们唱到歌曲中吗?” 课堂上,学生自由创作、即兴表演的意识被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因为对音乐的情感而活跃起来,小猫、小羊、青蛙……都出现在了我们的农庄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设问境动起来,挖掘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
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以个体积极性的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巧设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特性特征,也是小班教育的特征之一。教师还要在表演中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评估的活动,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行为。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上《春》时,通过播放各种春天特征的声音,问学生:“这是什么声音?” “你能学一学吗?” “你能给它加上漂亮的动作吗?”等等来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此时同学们表现出了动作是五花八门,同一个柳树的形象会有几种不同的动作形象。充分的体现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所以说音乐和形体这种人类的特殊语言,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沟通,而且不断开发人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音乐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创造动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更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更强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产生。通过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著名的文学大师雨果说过:“打开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音符。”音乐课作为学校的一门艺术课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完美地掌握这把钥匙,为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①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③ 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