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2-02-23阅读次数:275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听说过吗?有人去过吗?
师: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毛泽东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
师:好。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生:()“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投入。)
师:一听就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

(
学生齐读。)【评:抓住重点词“尤其”指导读书,既解释了词义,又揭示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精巧!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说“尤其是庐山的瀑布,更是雄伟壮观”呢?
生: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主要写的应是云雾,而不是瀑布。

师:噢,明白了,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所以他要特别强调云雾。谢谢你。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
学生读这两句话。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读到那两个词语,有些学生做起了动作。)
师: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三人齐声说:“高兴。”)那请你们笑一笑。(三人嘿嘿笑了几声。学生和听课教师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怎么有点哭的声音,再笑一笑。(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几声)
【评:相机让学生放松,方法巧妙。只有放松情绪,才能把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这方面,老师是高手。这也是老师挖掘学生潜能的奥妙所在。】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听课教师中发出一阵笑声)
师:做得好。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
?
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师生哈哈大笑
)
师:你刚才怎么没有做出来?大家再读书,让她做一做这个动作。

(
学生读书,女生做动作,逗得大家大笑。)
师:我也跟着成为神仙了。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说着,老师单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额前,作孙悟空远眺状。)(师生哈哈大笑)在你们心里不是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齐声:是的。)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懂了吗?(齐声:懂了。)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评:还概括的、抽象的词义为生动具体的动作,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阅读课”!(学生齐读第一段。
)
师:谁来读第二段
?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插话:千姿百态,划这个词的同学请注意,下面的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的。)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千姿百态”懂了吗?(齐声:懂了。)注意,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请大家一齐读二三两句,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也就是要“过电影”。(学生齐读二三句,教师板画四座山峰。)
师:你们脑海里出现没出现画面?(齐声:出现了。)我请四个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请你们在山峰上画出你想像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四位同学画,其他同学看。
)
【评:板画是老师的“绝活”。这次,他让学生参与画,在画中理解了词义。真是“一画胜百言”。阅读就是“还原”,在老师的课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只是,你们的画画技巧还有待提高。再一齐读下面的两句。(学生齐读)这两句话的画面书上有。(边说边出示投影)(指着画面说)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又像巨大的天幕。好不好看?(齐声:好看。)通过想像,通过观察,这一小节一定会读得更漂亮。读。(学生齐读这一节,读得很投入,很精彩。)【评:这叫以画促读,以想象促读。】
师:放下书,谁愿意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
(
请一位同学读。
)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来到庐山,见到了庐山的云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

2.导读

庐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先总体概括了作者对庐山的感受。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5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

2.自渎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      ”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

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之间”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6.讨论学法:

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度: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往返。

(五)齐读最后1自然段。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往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诵

2.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