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要避免“超限效应”

批评学生要避免“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被人们称为“超限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时常可见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
    某初一学生早晨喝完牛奶,就随手从宿舍楼上的窗口往下扔空牛奶盒子,正巧打着了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闹到了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学生被其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
“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班主任厉声质问。
“知道!”学生低着头说。
“知道怎么还扔?”班主任非常生气地反问。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下扔东西了!”这时,泪水已经在学生眼里打转。
“你不想想,楼上的东西能随便往下扔吗?”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把人家脑袋砸破?”
“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
“你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你要去坐牢!”
……
    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到铁盒,再到砖块、人命……越说越严重,越说越玄乎,似乎还不过瘾,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学生已变得表情冷漠了。
    学生犯了错,班主任对其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延伸,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并认识到问题的要害,从中受到教育,这本没有错;但在某些时候,班主任太多、太随意的“发挥”,就成了过度教育,反而引起学生烦躁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原本简单的教育变得复杂起来,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新的伤害。
这种超限效应应更多地出现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由于后进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在转变中有反复行为很正常,但有的班主任沉不住气,市区教育耐心,抓住他们的一次反复行为,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甚至还“翻老账”“揭老底”,使他们厌烦至极,不仅加重了后进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了进步的信心,还造成了师生感情上的疏远。导致前期转化工作前功尽弃。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再来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有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也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因此演变成反抗心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出现,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大肆渲染、自由延伸;要学会见好就收,自觉控制不良情绪,能少说的就不多说(当然不是放弃教育、放任学生),留点精力给自己,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反思,培养他们的自省意识,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其次,班主任应该注意,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即使确实有强调的必要,也最好换个角度进行。这样,学生也许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老师“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对立情绪就会随之减少。  
 
                                                                             (市南区天山小学二年级一班 王崇懿 家长 王洪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