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读后感6.1

今天读了第四期父母课堂,受益匪浅,特别是看到《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这一篇,我懂得了,一个人无论有多少丰富的才华,无论他掌握了多少丰富的知识,如果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如果他没有勇敢的精神,那么他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无能的人,因为勇气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动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孩子的教养方式基本上是散养,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父母的收入很低,不可能在孩子的教养上花太大的气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自由成长,敢打敢冲。而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成为家长的共同心态,城市化进程把孩子逼回到了钢筋混凝土的笼子,孩子教育进入了笼养时代。孩子们放学后想三五成群打一场球,或者去江边游一次泳,或者哪怕是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逛一会儿都成为奢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字典里,用得最频繁的词汇只有成绩、分数、名次;勇敢教育在一些家庭基本消失……当人人都被训练成让老师省心、让家长放心的乖孩子之后,我们还指望在哪里去找勇敢的孩子呢?就家庭教育而言,父亲的严重缺位是导致孩子(尤其是男孩)勇敢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女性在孩子出生后回归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基本上落在母亲身上,一些父亲观念上也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女人的天职,以工作忙,应酬多为由放弃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父亲们大都忽略了一个客观问题:孩子整天处在女性的包围中,从小就缺少可以学习和模仿的男性榜样,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所以,应该重视对孩子勇敢品格的教育。而要实施勇敢教育,首先必须解放孩子。家长要放弃过度保护,让孩子脱离成年人的羽翼,自己去面对、去处理、去化解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家庭都要尽可能为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户外活动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大风大雨中去经受考验,去找回失去的勇敢

     完善孩子的勇敢教育还要呼唤父爱教育的回归,世上不止妈妈好,父爱教育也离不了。为了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勇敢的孩子,父亲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只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式帮助他们,一些不良的极端行为自然能够避免。一个人只有面对现实,才会有所成就。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须从小磨炼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基础上的道理,就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