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课时备课

发表时间:2012-06-05阅读次数:183

        

课题

古诗两首

授课时数

2

文本

分析

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诗均是咏物诗。

目标

重点

难点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二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

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
、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

 

 

 

 

 

 

 

 

 

 

 

 

 

 

 

 

 

 

以读促理解。

 

 

 

 

 

 

 

 

 

 

 

 

 

 

 

 

课外拓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积累知识。

 

 

 

 

 

 

 

 

 

 

 

 

 

 

 

 

 

 

 

 

 

 

 

 

 

 

 

 

 

 

 

 

 

 

 

 

 

 

 

 

把自己的心放到古诗中去,诵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从中受到启迪。

 

 

 

 

 

 

 

 

 

 

 

 

 

 

 

 

 

 

 

 

 

 

 

 

 

 

 

 

 

走进诗的意境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引导学生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其实又时一个提高的过程。

作业

设置

第一课时

1、背抹古诗。

2、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题。

第二课时

1、背默古诗。

2、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题。

板书

设计

第一课时

 石灰吟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第二课时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资源

运用

有关于谦的资料:
  于谦,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才华过人。于谦曾被任命为御史,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曾有一次误会于谦被免去了官职,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课后

反思

目标达成

亮点采集

 

 

问题反思与改进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