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父母》有感2.1

在《父母课堂》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做智慧父母”,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给了我不少的启示。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方面欠缺很多,真是非常惭愧。自己在很多时候不能把持住自己的情绪,急躁、没有耐心,缺乏教育智慧。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没有认真地考虑孩子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人说,好父母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智慧的父母就是能够认识孩子是独立的人、学习的人、完整的人以及发展中的人的父母。 孩子出现问题先“自检”。如何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最为绞尽脑汁的事情,可能大多数父母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从孩子的饮食、言行、礼貌礼节等方方面面更多的是用一副挑剔的眼神审视孩子,总想把他们规范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可很多失败的教育例子告诉我们,孩子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点:“受到批评多、表扬少”。所以,一味地针对孩子、只是靠外力矫治孩子是很难见效的。因此文章告诉我们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指责孩子,而先要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会有更有效的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对孩子的关怀要入“心”。孩子的问题大多都是因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了解造成的。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心理变化,孩子依赖父母的程度、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需要,以便在需要时及时给孩子提供帮助。

   “爱”需要教育与传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的一生中最初的学习场所,也是渗透力最强的学习环境。为孩子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对知识的追求,对科学的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家庭中的民主空气,生活中沟通与分享,知识互动,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让自己行动起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与孩子沟通要学会“听”。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是勇气智慧的,勇于打破自己的束缚,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主动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换位思考揣摩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期待孩子永远听话,等待孩子跟自己亦步亦趋。要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父母的信赖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只有会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要接纳孩子,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多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减少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要多纵比,少横比。多欣赏自己的孩子,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学习不好,但品行好。虽然学习不好,但擅长表达等等。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去发现他的可挖掘的东西。告诉孩子,考的再差,你也是我的孩子。只要你尽力,你奋斗了就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