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2-07-10阅读次数:160

1.突出过程,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性质。”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三年级上册《变化的影子》的教学片断: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课前收集到了许多资料,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实践一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预备好的表格。各小组按小组的测量计划开始活动,注意把测量数据仔细记录在表格里。而且注意说清楚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下面,我们就要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

学生开始活动(师巡视,指导)

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不同呢?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观察,探讨,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你们在动手实践时肯定发现了许多影子的秘密,来交流一下。

学生1:老师,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学生2:老师,我们还发现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时刻有关。不同长度的物体,在同一时刻的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同一长度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长短也是不同的;正午时刻,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影子最短。

学生:…………

在本教学片段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制定活动计划----记录测量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2.突出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

在实践活动教学中,让学生从事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一般而言,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是都比较直观易懂的,学生也大多能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简单推断,但简单的问题中也往往蕴藏着不简单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个“度”。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