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多媒体和因特网的教育技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在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最优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是任何一门具体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目前,学术界对教学策略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它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确定了教学目标,还不能立即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
如上所述,教学策略既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生学的策略,因此,它必然包含对教师和学生两方的考虑,其特点如下:
(1)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 教学策略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存在适合任何教学情况、能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万能”策略。
(3)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4)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2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科书和向师生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等共享资源。总之,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的特殊性。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自觉主动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不是由别人(如教师)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要由学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来完成。
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自发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征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这需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注意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在儿童认知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上仅是本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策略的粗浅的分析,并且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