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二、学习阶段:五年级
三、案例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的生活化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中应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不应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并在表现活动中体会“造型·表现”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造型·表现”对于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各种材料,特别是生活中常见却不常用的材料(例如废旧材料),并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还要重视学生美术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情境创设:美术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从世界艺术瑰宝中认识比例,通过欣赏、分析,感受比例的美感。根据美术新课标的理念,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想像力,培养创新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材分析:《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五年级(第九册)第四课,是一篇美术“造型·表现”基础知识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和实践能力,且加强了欣赏的分量。让学生从艺术作品和生活中分析、认识比例这一知识概念,从过去的感性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知,明确比例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并能应用到生活的美化、生活中美的欣赏和美术创作设计中。使学生用简单的美术常识,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奥妙,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热爱美好的生活。
六、学情分析:
年龄特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二、三岁左右。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创造、自由表现,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他们大脑潜在的能量,使新的点子、新的想法蜂拥而出,从而主动积极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使创造性思维得到自由伸展的尽情发挥。老师对学生也不必约束过多,让他们尽情享受探索和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学生需求:无论在年龄特点上,还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看,学生们都渴望学会如何欣赏·表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优美的比例给人视觉的愉悦,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的美。
学生基础:学生进入五年级,对简单的美术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学生能通过观察蕴含比例知识的美术作品以及观察生活中比例知识的运用,直观地了解和谐比例的美感。而且适时地补充一些比例知识,会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奥妙,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快乐。另外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可使学生对比例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会使孩子们在课上乐于回答问题,情绪积极活跃。
七、案例描述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将学具科学有序地摆放于桌面,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1.观察书中的范画《溪山行旅图》,它描绘的是我国陕西一带的风
光。
画面中画了哪些内容?(山、树、驴马、人)课件出示
如果我们只管把他们画在一起,不管他们的大小比例,大家看行吗?(不行。)
你说该怎样处理这些事物的比例关系的呢?
山高、树矮、马呢?人呢、?(马更矮,人比马还要矮一点)
教师帮学生把研究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早在我国古代,中国的画家们就总结出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法则。
结合课文讨论一下这样画有什么好效果呀?(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觉。)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范宽,他运用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法则,成功地处理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画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2.看来我们要想画出好画,不仅要学会透视知识还要对比例知识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出示课题。
(三)新授。
1.认识黄金分割。
播放视频课件,指导学生欣赏黄金分割的应用,初步了解黄金分割。
从视频中你看出了哪个著名的比例知识?
(黄金分割,比值是1:0.618……)
课件演示黄金分割在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帕特农神庙中的应用。
美吗?外形结构美吗?外形比例上应用了黄金分割吗?怎样应用的?请你找一找。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利用手工的尺子和计算器,测量计算巴黎圣母院外形中蕴含的黄金分割律。)
学生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同步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黄金分割点,进一步认识黄金分割,体会黄金分割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美感,并为下一步的测量小游戏做好铺垫。
生活中还有哪些黄金分割应用的例子?
2. 测量实验(1)
我们周围中能不能找到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呢?这样的设计美吗?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能找到周围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用。
学生分组量寻找,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用计算器出比值。A4纸1:0.7,语文书1:0.7……。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大家找的这些毕值都十分有趣。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
3. 测量实验(2)
自古以来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美丽而昂贵,在他们身上会不会也蕴含着黄金比例或其他的比例奥秘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古董图片中的各种长度数据,找出古董图片中的黄金比例或其他比例特点(美点)。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看哪组找到的陶罐上的比例最多,并能说出是哪部分和哪部分的比。鼓励学生探寻与众不同的研究角度。
小组汇报结果并交流方法。
这样的瓶子给你什么感受?从比例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
体会古董瓶的比例美感。(稍难一些的问题让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有史以来,黄金分割率这一几何比例,一直被人们视为揭开艺术奥秘的金钥匙。
(四)学生创作
1.请学生尝试用黄金比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小组交流绘制方法和遇到的问题(怎样确定黄金分割点呢?)
教师示范讲解: 在生活和美术中运用的黄金比并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找到的比之也都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0.60¬—0.7)左右。我们可以用分数的方法确定宽与高的关系。如2/3、5/8、等。假如我们要设计一个花瓶,就可以先确定它的高度 (不必量出具体长度),那么它的宽度就是把高平均分成三份后其中的两份,这样还可找到黄金分割点;另外也可利用A4纸本身就接近黄金矩形的特点来设计花瓶。
教师示范并同步讲解制作步骤:
①确定花瓶的外形以及各部分比例。
②用对折法剪花瓶。
③装饰花瓶。
2. 同位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具有比例美的花瓶。
要求:造型美、装饰美、有创意
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及时鼓励设计大胆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
通过学生之间共同制作完成,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漂亮瓶子,启发学生,开拓思维,避免学生作品过多的与课本雷同。
(五)评价总结。
因为学生还未完成,所以本课只针对典型作业进行互评自评教师评价。
你感觉这件作品设计得效果好么?好在那些部分的设计上?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从比例关系、色彩图案、以及是否新颖三方面分析作品。)
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组织学生将学具科学摆放。
(二)复习导入
师生共同总结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
在上节美术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黄金分割知识的例子?
今天我们来继续《美术中的比例知识》的学习,完成我们的作品。
出示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分析。
不同的比例效果一样吗?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体会物体的长、宽的变化,可以给产生不同的比例效果,适度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这件作品好吗?好在哪些方面的处理上?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同学们的不足好引以为戒,了解同学们的亮点好学以致用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深入启发,明确作业要求。
欣赏名家作品
美在什么地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比例美感、花纹美感和与众不同的巧妙设计。
出示作业要求:想一想自己的作品需修改吗?可以怎样完善呢?想好后完成花瓶的设计。
通过欣赏课件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思考自己作品改怎样进一步完善。
(四)学生继续创作完成 ,课件出示优秀范作供学生参考。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和制作步骤,复习回顾作业内容和步骤。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创意新颖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作品。
进一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五)评价学生作品。
1.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参观作品,并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自评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点、缺点,可以提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评价:
注意给有进步的学困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注意及时评价作品中设计制作亮点。
2.你的作品可用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六)拓展
1.测量游戏:
(1)用卷尺测量一个人的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中指间的距离。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以肚脐为中心,分别测量一个人伸张四肢站立时的肚脐到四肢的长度。看看这四者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结果:
(1)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种之间距离相等。
(2)以肚脐为中心,人伸张四肢站立式肚脐到四肢的长度分别相等。
教师总结: 我们做的两个测量游戏说明人在伸展四肢和平伸双臂立正站立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关系。这一点几百年前就有人发现了。
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比例是“艺术之母和女王”于是他把人体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人在运动和站立时的比例。站立时人是长方形的,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
想不到我们的身体就包含了比例知识,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比例,四、作业展示从自然到人、从古到今人们发现和发展了比例中和谐的美,同时运用这些比例使我们的生活更美。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比例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积极探索。
八、案例分析
1.利用展示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欣赏,把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动脑思索,要是自己来画该怎样处理比例关系,感受画中比例知识的重要作用。把知识的探索与学生的创作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总结出画山水画的比例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通过山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商人赶着驴,画得很小突出了大山的高耸气势。
2. 播放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欣赏视频,指导学生将黄金分割的应用与生活联系起来欣赏,初步了解黄金分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美感,感受生活中的美。
3.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边常见的长方形物体,量出长方形物体的宽和长并求出宽与长的比值。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身边的黄金分割的应用事例,体会比例美感,亲身体验黄金分割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己用尺子测量身边长方物体宽与长,并算出比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作品只是接近黄金分割比值,(在美术中黄金分割比值是一个近似值约为2:3),引导学生感受到:知道艺术有夸张,有其灵活性。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黄金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和生活的多样性。
这种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4.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古瓶蕴含的比例奥秘。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古董图片中的各种长度数据,找出古董图片中的黄金比例或其他比例特点(美点)。通过学生动手参与,不但对古瓶的比例奥秘美感有了亲身的体会,而且对发现比例美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下面利用比例美感的设计充满信心。
5.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亲身感受了人体比例的奥秘,不但研究出了与达芬奇一样的结果,而其激发了他们在今后生活中探求比例知识的兴趣。
6. 在设计应用中,让学生用平均分或目测估算来解决黄金分割的确定问题,不但避免了没有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目测估算和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生活中对实际困难的解决。并利用生活中艺术精品来启发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美化生活。
7.让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作品可用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将学生的美术设计与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8.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生活中的比例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美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研究生活的意识。
9.因本课需要用到剪刀、彩纸等工具,所产生的碎纸屑极易掉到地上造成地面污染。所以我安排学生准备衬衣盒或鞋子的做手工盒兼卫生盒用。剪纸等动作直接在盒盖上方操作,碎纸直接落入鞋盒盖,下课时将所有工具(含碎纸)一应收到盒内,盖好盖子,回家再将废纸清理掉。比用垃圾袋省事多了,用着方便还能省很多时间,增强了手工课的条理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讲卫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