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在烟台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暨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上,共听了21节课和两场专家报告,我沉浸在专家们一节节精心准备的课中,精心设计切合学生思维发展线索的教学活动,感受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观摩学习的这几天,我的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每位教师都展示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演绎着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它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本来枯燥的计算课,在专家们的课堂上竟演绎得这么有趣,耐人寻味……
一、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基于数学课程目标,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所谓经历、体验或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其核心都是让学生“做”数学,想数学。在想中做、在做中想。“做”与想相互促进,水乳相融。学生的经历、体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认知参与、思维参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杜琳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课,在这方面就有较好的体现。课始,杜老师指着课前板书的课题说:“这节课我和三、一班的孩子一起上一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一下子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要学这课?”有的说:“哪些字母可以表示数?”还有的说:“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问题也随之一个一个出现了,借此,杜老师接着说:“带着这些问题,咱们自学课本一起完成。”学生独自看书思考着这些问题,然后组内分享自己的收获,最后班级交流。……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都是学生当“小老师”,把知道的讲给学生听,学生之间再互相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让“小老师”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重视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教师们都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凌老师执教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一课,设计了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活动一)40÷2= 它到道理是什么?用小棒分一分。让学生理解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活动二)根据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46÷2= 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先独立分,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接着教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算理,结合分小棒的过程正确地书写竖式。(活动三)练习63÷3= 不用分小棒了,用脑子想分小棒的过程,把想的过程在竖式里表示出来。整个探究过程由分小棒(直观模型)——想小棒(表象)——数的运算(符号操作).
这些精心设计的操作活动,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新知,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了有效地发展。
三、渗透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在这次观摩学习中,这些课的执教教师在教学中都能面向全体,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到新知识,同时也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仅关注数学知识“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引导学生去探究了“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经历了从个别现象中发现规律进行归纳的过程。比如:青岛市孙凤武老师执教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就渗透了“猜想——研究——发现”数学思想;济宁市张茜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渗透转换思想;山东师范大学李新征老师执教的《运算中的规律》渗透猜想——举证——结论,研究数学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次烟台之行的学习观摩活动,让我收获到了很多很多……在感受别人的课堂带给我们的精彩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课多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