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品社

发表时间:2012-10-19阅读次数:271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四活
                             孙美华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现在的小学生正是本世纪的栋梁之才,加强德育研究,提高德育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我认为重在一个“活”字,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活建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了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教师一直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育人准则。
1、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余时间里常常主动接触学生,与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起玩一些有益义的游戏活动等;并主动与他们谈心,或是以留言条、书信等方式与教师沟通和交流。
2、遇事有耐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有了疙瘩,教师要耐心地加以疏导。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教师要诚恳接受;如果自己在无意中出现了失误,也要主动向学生道歉。
3、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无论是课内、课外,我从不忽视任何一个“潜能生”,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另外,我还尝试在批改试卷或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写上一些鼓励或善意提醒的话语,以此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课堂上多些微笑。如果教师脸上表情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们怕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如果课堂上教师多带些微笑,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质疑提问发表见解的学生,教师应微笑给予鼓励,那样,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活化教学方法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讲故事、演讲会、游戏、实话实说、名言名句、小记者活动、说你说我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教学手段多样化,要使品课与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单一为多样,化枯燥为生动,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真正做到有趣、生动、吸引学生。根据课堂需要设置不同的导语和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大胆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动画、幻灯、多媒体课件等,使其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通过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手段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感官刺激下,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最佳情境,激发主体意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通过信息化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用生活
杜威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我是家庭小主人》这一单元时,教学要求让学生知道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同时能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每天做晚饭”;“妈妈每天晚上要洗碗”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家庭小主人的风范。
又如本单元还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懂得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并学习一些节约的办法。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零用钱的费用,有的留下了购物清单等等,后来在课上交流时他们都谈到了一个星期花掉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千元。我告之,这些钱是贫困山区农民一年的收入,他们就靠这些钱过日子,是多么不容易啊。学生们听了十分惊讶。我马上让他们谈谈感受,他们谈到了自己曾经为买一样玩具而和妈妈哭闹不休是不应该的;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这种形式的教育比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述勤俭节约的大道理要深刻得多,这些孩子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感,对钱的支配也将更趋于理性化,这是多么难忘的一课啊。
三、活创情景
德育新课程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但是,仅仅让学生进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并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新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不仅强调知识结果的表述,而且强调过程的呈现,迫使教师去加工与创造。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例如:我在执教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秋天的节日》一课中的《神秘的月亮》时,本课学习目的是通过画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大自然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知欲。通过课下了解,学生对月亮只知道月亮有时圆有时不圆等。而课本中介绍的事例也都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如果单单讲解品德课本上所提供的信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月亮上有那么多奥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认知,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制作成学生容易浏览和学生喜欢的画面,通过文本、录音、图形、录像来表现。这些材料融进了小学语文课中的内容。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等,借此来说明古人就对月亮有所了解。同时,还有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信息来引导学生浏览、了解、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如问题情景、生活情景、操作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愉快的学习。
总之,我认为要上好思品课与社会课,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活”起来。必须在“活”字上下功夫,教师“活”教,学生“活”学,课外“活”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山东省青岛天山小学 www.ts.qdedu.net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国二路18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97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