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获得良好运算技能的平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的特点,我们研究了实施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强调创设有价值的情景
丰富的生活情景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孩提时代在玩弄和做游戏时,孩子们会提出各种问题:“你有3粒糖,我有5粒糖,我们一共有几粒糖?”“我比你多几粒糖?”等等,通过数一数或一一对应等来获得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卡彭特等在1982年的研究表明,学生能够使用积木等学具计算加减法,比没有积木时做得更好,他们反对一开始就进行单纯的符号训练。可见在情景中提出实际问题是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意义的重要基础,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主题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内容精彩不容错过,从而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好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还能促使学生联系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新的数学学习活动。
二、理清算理,讲清算法
所谓“算理”,是指为什么这样计算;所谓“算法”,是指如何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掌握计算方法。其实,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学到的知识又容易遗忘,容易混淆,以后应用知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理解了算理,就为掌握计算法则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计算法则中的每个环节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但是要使计算法则为每一个学生掌握的话,教学时在阐明算理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算法。从而使法则中每一句话都立足在一定的算理上,使法则中所阐明的每一个步骤都成为正确操作的依据,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计算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片断1:《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1、出示例题,列式明义
“12罐一箱,每箱42元,买3箱需要多少钱?”
2、利用旧知,讨论算理
师:想一想、算一算,3×42将会是多少?
小组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求3个2和加上3个40的结果。
3、利用竖式,掌握算法
师:这样的计算小丁丁用一种新的方法把它写出来。
师:我们从被乘数的个位乘起,这里的“6”是怎么得到的?
生:2×3=6。
师:也就是3个2的和是6,我们把它写在积的个位上。积的百位及十位上的“12”是怎么得到的?
生:4×3=12。
师:“12”为什么写在积的百位及十位上?
生:40×3也就是3个40,得到120,
师:被乘数十位上乘得的积就写在十位上,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讨论: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每一位”(对照板书中的算理,讲清这一问题)
小结: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追问“乘法的意义”,为讲清算理作好准备。让学生用生活中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现多样的思维过程。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实施,为归纳竖式掌握算法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