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听关于崔峦老师讲座体会
青岛天山小学 苏俐
2012年11月30日下午,我悉心聆听了崔峦老师在“青岛市小学语文全国大赛获奖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暨青岛市实验小学‘适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的讲话,感受很深,尤其是崔老师提到的语文教学的“四加一”,其中的“一”就是指我们要不仅要改进课堂教学,还要大力地推进儿童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对于语文教育的弊端,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提出:"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能力和语言水平。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知道答案和技巧过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学习的意识。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究方法技巧,但更注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用他们自己的视野去审视世界,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种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地球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