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课
1、开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你们献上一支舞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看完后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动作?”
老师跳一段蒙古舞,其中有硬肩、挤奶等动作,播放《大雁湖》音乐。
2、师:“谁能说说你喜欢什么动作?(可以模仿一下吗?)”学生自由发言,并模仿硬肩,挤奶等舞蹈动作。
3、师:“你们知道骑马和挤奶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呢?”(生答:“蒙古族”。)
4、过度语:
蒙古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好客,很热情!
现在就让我们在蒙古族人民的带领下,走进那茫茫的大草原,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吧!(课件播放大雁湖的风景图片,老师做简单的介绍)
5、过度语:
逛也逛了,看也看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累了呢?让我们坐下来静静的听蒙古族人民为我们献上的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大雁湖》吧!。
二、学唱歌曲《大雁湖》
(出示课题:大雁湖)
1、师:从刚才的歌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音乐)生听后回答歌词内容。
2、师:“这首悠扬的歌曲非常短小,你们能够自己学会吗?”师弹琴生初次哼唱歌曲旋律。
3、师:“每首歌的旋律都是有高低起伏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高低起伏的音符连接起来呢,就会形成一条旋律线,我来唱歌谱,你们拿出小手随着我一起来画旋律线。”
师弹琴唱谱,生画旋律线。
师:“你们觉得歌谱里哪个地方最难?”
师弹琴教唱学生觉得难的地方。
师:“相信你们都能够把旋律给唱出来”。
学生齐唱旋律,师弹琴。
4、二至3次模唱旋律后,完整整齐的唱歌曲的旋律。
5、这首歌的旋律很好听,歌词写的也很美,让我们接着来学习歌词吧。
6、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按节奏读歌词。”(师按节奏教读歌词)
7、师纠正:“光啊哈嗬”的节奏,生再次独立朗读。
8、学生跟着琴将歌词带入演唱。(大家轻轻的将歌词带入旋律中,我们一起来试着唱一唱)
9、师:“蒙古人民对自己的家乡表达内心赞美之情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呢?(“啊哈嗬”,这个地方大家唱的拍数不太准确,老师在“啊”的下面划出拍号,表明唱两拍。师教读“啊哈嗬”。)学生多练习唱几次。
9、出示课件中的歌谱,看歌谱演唱,并学会处理歌曲。
(1)技术处理:
师:“在歌谱中找一找哪两个音的跨度最大?”生回答。师弹琴纠正音高。
师:“这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民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2)情感处理:
师用语言启发:“当你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勤劳善良的蒙古人民在愉快而忙碌的生活时,你心中会涌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当耳边响起这悦耳的音乐时,你又会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呢?”(让我们把美丽的大草原看做是自己的校园,自己的故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完成的演唱歌曲吧)
播放课件中的伴奏音响,学生有感情的再次演唱歌曲。
三、学习改编歌曲
1、师:“蒙古人民擅长拌跤,骑马和射箭,能不能把这些体育运动都唱进我们的歌里呢?来让我们将原歌中的一句进行改编,请大家分组讨论讨论。”
2、播放课件中的原唱开展讨论。
3、改编后师提示:“骑马的速度怎么样?”
4、师:“什么乐器最像马蹄声了?”(双响筒)(现在请你们用你们的手和桌子的排击来模仿这种乐器)
5、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来当小小领导者带领大家一起,我们边拍手边演唱歌曲。
|
开场舞蹈的设计和图片欣赏,与新课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一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蒙古族歌曲的概念从感性层面上的认识逐步朝理性层面上的理解发展。利用老师对歌曲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从多方面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喜爱它们,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歌曲,回答问题,模唱,积累感性经验为歌曲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保护并鼓励了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